第六百一十三章不是没远见
欧洲国家的殖民者和陈燮这个“殖民者”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为了眼前利益,后者是为了将来的利益。你不能说欧洲殖民者因此而目光短浅,有的事情他们未必看不见,但是解决不了。原因很简单,国家太小,人口太少,这几乎是欧洲国家的通病了。
就拿后来的英国来说吧,世界霸主,很牛叉。但是英国只能解决海上的问题,稍稍深入一点大陆,英国就得抓瞎。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独立战争,就已经暴露了英国这个弱点。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堂堂世界头号列强,因为自身根骨的缺陷,被现实必成了一根搅屎棍,挖空心思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你还不能说他这个思路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思路在任何时候都是明智的选择。
陈燮也做到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但是他来到南洋的目的不一样,别人是来暂居的,他带着人来是永久性定居的,就没打算再走了。这样一来,一些矛盾就不可调和了。仗着大明人口上的优势,陈燮能做到永久性的占据这片土地,这是欧洲人做不到的事情。荷兰人甚至一度都没能把兰芳共和国怎么样。说到底还是一个小国的悲哀,人口大国就没这个烦恼。大明经历了一连串的灾荒和内战之后*,人口锐减,即便如此,也有一个多亿的人口。
人多了是麻烦,人少了麻烦更大。现在的大明内阁,就面临着西北各省人口稀少的麻烦。崇祯二年到十六年,整整十四年的战争,从最初的小股流贼到后来席卷中原的几十万甚至总数百万的规模,造成大明长江以北的人口锐减。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面对各省巡抚的奏报,内阁只好跟皇帝说,然后大家一起开会研究。
办法有么?有!明朝建国之初,人口比现在少的多。靖难之后,北地各省也出现大面积的缺人口。朱元璋和朱棣是怎么解决的?很简单,移民。
同样是移民。现在的移民跟以前的移民又不一样了,不管是朱元璋和朱棣,首先有一套高效率的执政团队,其次是有集中财力办事的权利,最后是一个相对廉洁的吏治环境。
这三样东西,朱由检可都没有啊。他倒是想有,可惜大明政坛经历了百余年的松弛和涣散,想重新提振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还有就是贪腐的问题,各路御史以前是很积极的弹劾地方。现在则不然了,基本上你都看不到御史弹劾地方官员。真实的地方情况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在在座的诸位心里都很清楚,就拿赈济灾民来说吧,银子没出京城呢,就少了三成。京师尚且如此,何况下面?拨出去的款子,最终能有一成进灾民的嘴里,那就是比较认真办事的。能有三成。地方百姓就算遇见海瑞再世了。这也就是以前登州营在河南和江北,为何被御史频频弹劾的原因。你们不走,我们怎么贪?
现在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解决的,朱由检心里只能默默的叹息,这是要花大价钱却未必能把事情办的妥当的节奏。既然如此,不如干脆。想着脸色一沉道:“可效太祖、成祖故技,自江西、湖广等地,移民往北,户部准备款子,内阁拟条陈。锦衣卫、东厂负责监察,但有不能实心用事之吏,直接拿下,充军发配。”这就是很给大家面子了,以前都是杀杀杀!甚至都不提什么贪腐了,就说你把事情给我办好的话。
皇帝做了一些让步,这还不够,杨廷麟站出来道:“陛下,户部无银可拨。”什么意思?户部没钱,真的没钱么?真的没钱。这几年一直在打仗,银子花的跟流水似得。就算有了海关和商业税的进项,赈济要银子,打仗要银子,花起来不要太快。
真要挤一挤,咬咬牙,户部也能拿出一点银子来。但是外廷是做不到虐待自己,反而让皇帝过的滋润这种事情。所以呢,这个事情就算是外廷有银子,也要皇帝出点血的,何况现在就没银子,每一笔银子都有去处。少了谁的那份,都得跟户部较劲。
朱由检的心情立刻就变得异常的恶劣,攒点银子容易么?当即便把脸板着道:“朕的新军,百废待兴,拱卫京师的骁骑,也是朕的内库拨发费用。朕已经很体谅户部了,为何户部就不能体谅一下朕?”
杨廷麟这个时候必须为了天下官员的利益说话,硬着头皮也要顶着行将愤怒的朱由检回答:“陛下,臣所谓者,非一家之事。天下,乃是陛下之天下。”这话绝对是政治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天下皆知的道理,这个时候拿出来说,一点都没问题。再说了,天下的那么多官员,谁肯为了朝廷的事情掏腰包,也只能为难皇帝了。
朱由检知道自己必须掏这个银子,但是他心里非常的不爽,一咬牙决定今天就不给他们面子了,站起来拂袖道:“那就让各省督抚自己想法子,朕也变不出银子来。”强忍怒火,朱由检走了,这次朝议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