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孙策不能入眠,枯坐灯前。
半夜,突然门外卫士禀报:“公子,周公子求见。”
孙策猛然站起来出门迎接,挽着周瑜的手进屋座谈。
“伯符,你到丹阳募兵之事,我看不如放弃了吧。如今吴府君新领丹阳,你到了那里,招募贫民饥民,修路垦田。我在庐江有数百名新农技人员,可以派一些人到丹阳协助你推广一年两熟,亩产五六石的水稻技术。不出两年,丹阳将会丰衣足食,粮谷满仓,这不也是千秋伟业吗?”
“公瑾,策此番赴丹阳募兵,也是奉命而为。虽然庐江归附,难道左将军不打算南征吴会,北伐中原吗?”
“那是左将军的志向,却不是大公子的志向。大公子说,只要伯符肯来新港与我等共创大业,他可以向左将军提出撤销丹阳募兵的计划。”
“你说什么?”孙策惊问道,“大公子与左将军的志向不一样?”
“是的。左将军之志,不过燕雀之志,大公子之志,才是鸿鹄之志。”
“此话怎讲?”孙策越来越糊涂了,世上难道还有比称霸天下的大业更加高远的理想。
于是周瑜与孙策彻夜长谈,将袁耀的理想宏图向他描绘一番。
孙策自然不可能理解不用马拉也能行走的火车,不用风帆也能航海的大船,认为这些全是无稽之谈,反而认为周瑜等人跟袁耀瞎混,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劝周瑜与他一同到丹阳募兵。
次日,袁耀亲自到城门送别孙策,临别,袁耀执手说道:“兄长真的非要去打仗不可吗?”
“大公子见谅,策别无所长,只会行军打仗,若让我去种田,便如废人一般,与死何异?况且,策有杀父之仇,此仇不报,枉为人子。”
袁耀知道,想要马上改变孙策的观念,是不太可能的。他如今刚刚出山,正是踌躇满志之际,怎么可能这么轻易改变志向,真的这么轻易改变,他就不是孙策了。对孙策的争取,只能做长久打算。
“那好吧,人各有志,我也不再强求兄长,兄长到新港,请稍留两日,让子翼、子扬他们陪你参观参观。”
“好,策谨遵大公子之命,定然在新港参观两日。”
望着孙策远去的背景,袁耀知道,大汉天下和平之路漫长而又艰险。昨晚周瑜与孙策通宵夜谈,今早周瑜告诉袁耀游说失败,袁耀早已料到这个结果,也不惊讶,只是面对周瑜的担心,袁耀向他保证道:“公瑾放心,不管将来天下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不会主动向伯符发动攻击。”
无论是历史上孙氏对袁术家眷部属的善待,还是前世自己对大英雄孙策的崇拜,袁耀可以讨厌吴景,讨厌孙氏集团任何人,但永远不可能讨厌孙策、孙权。
袁术收到陆康派快马送来的书信,一下子惊呆了。
陆康不但给他送来粮食,而且比自己要的三万石多给了两万石。更让他惊讶的是,陆康表示将来每年向左将军府提供三十五万石粮食。当然,这还不是让他最惊讶的,让他最惊讶的是,自己这个胆小懦弱的大儿子,在陆康笔下简直是神童降世。
陆康是何等高傲和耿直的人,他一生先后担任过四郡太守,所到之处,政绩卓着。当年汉灵帝想要铸造铜人,加派租税,民怨沸腾。陆康写了一封让汉灵帝读了头疼不已的长文奏章进谏,差点丢了脑袋,他都丝毫没有妥协,如今竟然对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服服帖帖。
“这是我那个不成器的大儿子吗?”袁术严重怀疑此番回家的是假儿子。
看完陆康书信,他又翻阅袁耀回家带来的礼物清单:金一千斤,银五千斤,钢铁五十万斤,楮皮纸二百刀,雕版图书五百册,肥皂十箱……
“来人,传黄猗。”袁术大叫道。
袁耀一行人回到成德县,发现姐夫黄猗率三千兵马前来迎接护送。
黄猗见到袁耀,从头到脚摸了一遍,袁耀莫名其妙,问道:“姐夫,你这是干嘛?”
“别乱动,我这是奉命行事。”黄猗边摸边回答,摸完之后,在袁耀耳边轻声笑道,“岳父大人叫我仔细检查,你到底是不是真的袁大公子。”
“哈哈哈哈……”袁耀忍不住纵声长笑,一个人优秀到连亲爹都怀疑人生,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爽的事情了。
“不过,还会不会挨板子,我可说不定啊。”黄猗突然又加了一句,袁耀的笑声戛然而止。
从成德北上又行一日,这天傍晚终于回到袁耀离开了四个半月的寿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