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准备放弃的我,忽然灵光一闪,我好像漏了几种解密法,其中一种是从东汉末年沿用至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反切注音法。
古代没有拼音,但有几种注音法,反切法就是其中之一。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有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在汉朝时被称为反语,其规则是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母,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
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每个汉字都有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汉字注音,拆分开来,一字变两字。
用反切法来给汉字加密,无疑是相当保密的方法,不知道选字规则,要拆分哪些个字,拿在手里,也是和废纸一样。
我或许是猜到了解密法,但是接着又出来一个选字法,这还真是一环扣一环,真是让人头疼。
我猜,在知道选字规则后,应该还有别的什么,总之,别想那么轻松解开藏在墙上记事中的字画的秘密。
如果说,墙上的记事只是一首诗,或是几行字,那么我可以试着一个个拆分过去,可这墙上的字不说有一万,八九千字是没跑了。
而要拆分后,就是一万六到两万字,要从两万字里找出字画的解密法,没有个把月时间,根本『摸』不着一丝头绪,甚至越理越『乱』。
不说我有没有那个时间,就算是有,到那个时候,早就饿成一具干尸了。
当然,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个猜测,是否真的如我所猜测的这样,还得进一步确认。
要是有选字规则,就能立刻进行验证,会不会是藏字加上反切法呢?
就在我准备试验的时候,身后传来通道门开的声音,瞬间警醒,提剑转身,高度戒备的看向通道。
一道狼狈的身影,身上着着火的从通道里冲了出来,在地上滚了好几圈,将身上的火焰压灭之后才停下。
浑身焦黑,甚至还冒着烤肉的香味,一动不动的,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已经挂掉了。
“噗哈!好险!差点成了烧鸡!幸亏老子机智,跑得快。”
那浑身焦黑冒着烟的身影一个鲤鱼打挺从地上起来,他的声音好像有点耳熟。
我疑『惑』的冲着他喊了一声,“淳于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