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别想骗我,我知道你干什么去的。火柴都不带,你抓的哪门子蟋蟀?
抓蟋蟀都是晚上挑灯去抓。寻着蟋蟀的叫声找过去。
“我的朋友手里有手电筒。”
被何小西盯着看着,终于不再试图用谎言搪塞她。
“拿着吧,万一能用上呢。”
“照顾好家里,我会尽快回来。”
何小西问他:“哥你有多大把握能找到人?”
何小东看看山路尽头:“人没死就可以找到。”
他自己也觉得这个说法不好说服何小西,又解释道:“何小南和她娘都不是能吃苦的人,她徒步抱着孩子过来,说明她原来藏身的地方离这里不远,
我猜测,她极有可能是被这次抓捕人贩子团伙给吓出来的,能这么快得到消息,说明地方也不远,
而且,看那孩子饿得那样,她应该是仓惶出逃,走之前没顾上喂孩子。”
对于何小东的离家,除了何小西,家里没有人太担心。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何小东演了许多年,演技早已纯熟到最亲近的家人也发觉不出异常。
此地经常流传哪里的人抓到一只蟋蟀王,卖了大钱的传说。所以家里人也对何小东的外出“淘金”寄予厚望。
有村里人没见到何小东,就随口问一句:“你家当家的没在家吗?”不待柳氏回答,露露就答道:“我爹抓蟋蟀王,抓到卖钱,抱个弟弟。”
坐在一起闲话的女人们就被她的童言童语逗得“咯咯咯,嘎嘎嘎”的笑成一团。
都是马氏的功劳。
露露问她:“奶奶,我爹怎么还没回来啊?”马氏就回答:“你爹去抓蟋蟀王了,抓到卖钱买好吃的给你和弟弟吃。”
跟后世的彩民同样的心理,都喜欢以中大奖互相调侃。好像说多了就真能好梦成真一般。
以往马氏三句话不离口的是露露的弟弟,现在又多一个蟋蟀王。还把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
“弟弟从哪里来的啊?”
“你爹逮到蟋蟀王,卖了钱就能去沪市给露露抱一个弟弟回来。”
沪市,曾经的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年代是时髦的代名词。不是后世,华国崛起了许多大城市。沪市的神话时代渐渐没落。
现在的人们,对沪市特别的推崇和向往。就连乡下老太太哄孩子都拿沪市说事儿。
那二位来家访的军人,晚间就在村部歇息。第一日平安渡过去。乡人淳朴忠厚,能通过政审的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这家访跟走个过场差不多。问几个固定的问题,跟未来的军属谈谈话。不像是来接收兵源,倒像是来接收小学生生源。
有些老实疙瘩的家长,竟然跟他们说:孩子不听话你们尽管打,没关系。
他们还要跟对方解释:部队不允许打骂体罚士兵,主意以批评教育为主。
现在的人觉悟高,去到部队的不管是农村兵还是城市兵,一概刻苦训练,积极要求进步。根本用不着打骂。
部队打骂体罚士兵,得到九十年代左右才有所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