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接到命令后不到一分钟,就会有警卫出现在余青山面前。
“感谢余博士的配合,我们会尽快前往海底之城。”陈东洲说道。
……
关于“海底之城”还要从21世纪80年代的墨子航天国际公司的“生态城计划”开始说起。
当时的太空飞船生态系统其实是比较落后的。
最多能够维持一组(大约6人)宇航员正常生活五个月,而且还要携带大量的氧气,水和现成的食物。
这种情况只能在火星离着地球最近的时候,往返一个来回,且太空舱内的生态循环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
无法实现像地球上的这种生态循环系统成为载人航天远征的一大问题。
当时这方面的技术,也不符合在月球和火星建立生态城的预期。
所以,为了研究解决这个生态循环问题,早在1987年,艾德·巴斯等人就在灯塔国亚利桑那州,展开过“生物圈2号”的实验。
实验名称之所以命名为“生物圈2号”是因为地球为“生物圈1号”。
当时其实就是搭了一个透明的棚,里面的空气,土壤等都和外界隔绝,但阳光可以照进去。
几个人在里面搞农业,看是否能够生活两年。
最终实验以失败告终。
但这并不能阻挡科学家们对“生态城系统”的研究工作。
世界各航天大国都对此展开过深入研究。
大夏国最开始更是从西北的沙漠之中展开过“生态城系统”的研究工作。
实验在不断之中慢慢积累,逐步走向成功。
在2075年,孟远航创立墨子国际航天公司之后,启动了“生态城计划”。
此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沙漠生态城阶段。
沙漠地下城又分为两个小阶段。
第①个小阶段是先将沙漠当做环境恶劣的外星球,建立沙漠表面上的生态城。
第②个小阶段放弃太阳光这一天然条件,用人造可控核聚变能量制造的光能代替阳光,在沙漠地下成功建设生态城。
第二阶段,海底生态城阶段。
在“沙漠地下城”建设成功之后,将展开“海底之城计划”。
也就是将沙漠地下城的成功经验建设搬离到海底去。
以为海底有液体还有水压等元素,更能模拟太空恶劣环境,检验生态城的严谨性。
这是沙漠地下环境也无法比拟的。
在海底,哪怕是一个小孔,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生态城崩塌。
所以在技术要求上更高。
而在“海底之城”成功之后,才会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太空生态城阶段。
这项生态城技术只有在地球的海底接受住考验之后,才会被搬到天空之中进行实验。
毕竟太空实验的成本可远超于地面。
……
从墨子国际航天的“海底之城计划”开始以来,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先后主导建造了17个海底生态城。
依次为“海底之城2号~18号”。
其中“海底之城2号~6号”全部以失败告终。
直到“海底之城7号”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