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在飞船中容易出现类似晕车、晕船的现象,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
还有,容易得骨质疏松。
由于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骨骼不必再承受人体的重量,加上运动量减少,减轻了对骨骼的刺激,结果使骨骼中的矿物质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质疏松。
而且这种骨质疏松即便回到地球基本上也不可修复。
……
这些“太空病症”也是平时宇航员最多只在天空站待半个月就要回到地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这些病症容易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飞船中的失重状态”。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远航十几年的宇航员能够保持健康状态,三艘远航生态飞船上是必须搭载“仿重力装置”。
在“天行九歌”出现之前,之前的所有载人飞船上其实是没有过这种装置的。
如何在飞船上做出和地球一样的重力感?
就目前而言,飞船自身的质量是肯定无法做到和地球质量相等的。
除非以后人类真的能够有技术直接“流浪地球”,或者利用超级密度的“中子星物质”来制造飞船。
早就有科学家想象过用“中子星物质”来制造飞船重力系统的设想。
因为中子星是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
它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
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
上面的物质密度高到让人类难以想象。
一个小米粒大小的物质就足以压垮地球上的万吨巨轮。
一个篮球大小的中子星都足以和地球一样重。
如果人类有能力制造或者在太空中俘获一颗篮球大小的中子星,来作为宇宙飞船的一个内核,飞船也就和地球有了同样的重力。
但这对于2025年的人类文明来说,都只能是“科幻”而不能是“科技”。
所以,想要制造和地球同质量的飞船来实现“仿重力”是不现实的,科学家们只能另辟蹊径。
早在1869年,浪漫国的一位科学家就提出利用离心力在地球上模拟超重力的设想。
这种原理其实很简单,就像洗衣机甩干的时候一样,利用旋转时候的离心力,来产生类似于重力的感觉。
俗话来讲就是“旋转着甩起来”。
而早在1968年,由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长篇小说《2001:太空漫游》之中就提到过具有这种“仿重力装置”的飞船。
这是当时的人类可以去实现的。
将飞船设计成“双层模式”。
外面一层是直接面向宇宙的那层外壳,里面的一层和外壳之间利用磁悬浮原理实现“无接触”,以最大可能地减少内层旋转时和外层之间的摩擦力。
如果将飞船的抛物面展现出来的话,其实就像一个“轴承”。
只不过,“轴承”的外圈和内圈之间不是圆滑的“钢珠”,而是利用同性相斥的磁力实现“无接触”。
这种“磁悬浮技术”已经在“磁悬浮列车”上有所应用,所以将其做在宇宙飞船上也并非难事。
这样,飞船内层不停地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会让宇航员有重力感。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太空病症”的产生。
这周需要整理下大纲,所以最近几天剧情不会有啥进展,主要是对太空飞船相关的一些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