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视文教的宋朝,一届科举考试中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赵楷怎么会重视于他呢?
除非他是进士出身,那倒或许能够引起赵楷感叹一声国家人才的流失。
在仁宗朝,确实有这么一位叫张元的老兄,就是因为屡次去考试,每次都通过了解试、省试,但偏偏在最后一关殿试之中被刷下来了。
在感叹了一番自己的怀才不遇之后,这位老兄竟然直接叛逃跑去了西夏,并且率领西夏士卒给宋朝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此后一路升官做到了国相。
于是宋朝痛定思痛,决定从此以后只要通过了省试的举子,不管殿试考的怎么样,统统录取,免得叛逃敌国拜拜让国家遭受到重大损失。
但苏翼显然不在此列,他连省试都没有通过。
这样的人在西夏或者辽国这样文化底蕴不足的国家来说或许算是个人才,但在宋朝也不过比普通读书人好一些些罢了。
即便张元给苏翼这样善于钻营,出卖国家的人开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但后来效仿他的那些举子却是没有一个人有他那种能力。
比起苏翼的愤慨,野利不怛倒是更关心此次议和谈判的失败。
“此番前来,晋王交代的事情一件都没办成,我们该如何向晋王交差?”
被野利不怛这么一说,苏翼也将注意力放在了议和这件事上来。
“你说那宋朝的恽王既然占据如此优势,为何却主动向我们提出议和?”
“显然肯定是有什么事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做。难道是宋军的粮草不够了?”野利不怛怀疑,毕竟宋军有许多次都是因为粮草不济才被迫撤兵的,“乘机和我们议和,捞些好处?”
“我看不像,若是粮草不济,他肯定会表现地十分急迫,毕竟宋朝这么多大军在前线,粮草问题容不得拖延。”苏翼分析。
“万一他是表面上装的不在意呢?你们汉人不是有句话叫实者虚之,虚则实之吗?”野利不怛反问。
“还是不像,他与我们谈的时候,除了不归还宥州之外,并没有其他过分要求,倒是对谁向谁议和这个名义颇为在乎。”
野利不怛说让宋朝归还宥州也不过是防止赵楷在议和的条件上狮子大开口罢了。
他们内心都知道,虽然是赵楷先提出的议和,但西夏没得选,只能付出些条件换取宋朝的停战和昭阳公主。
只不过在后者问题上,他们就立刻产生了分歧,西夏这边是想达成意向之后花点带价带公主回国,但赵楷上来就说必须等议和签订完之后才放人。
这怎么可以?赵楷和他们的议和也只是前线这边先达成一个停战协议,真正签订还得两国皇帝的点头。
这一来一回半年甚至一年都是正常,甚至最后议和不成也不是没可能。
若这万一是赵楷的缓兵之计,到最后他们不光是白跑几趟。
到头来还要面对宋军的再次进攻,公主也别想换回来了。
“等等!西北这边的军事不是一直由那个太监童贯掌管的吗?他恽王怎么直接就和我们议和了?就好像没有童贯的事一样!”苏翼感觉自己似乎是抓住了什么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