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珝看着李慎哈哈大笑,走到王铮身前,将殿前护卫轻轻推开,对着王铮说道:
“贾珝闻王阁老刚烈之名已久,只是未曾一见,如今还请王阁老施展。”
贾珝对着王铮笑吟吟的拱手说道,王铮冷哼一声,缓缓退了回去,李慎都如此说了,他就算撞死在太和殿前也跑不了一个沽名钓誉之名。
“诸位大人,可还有想名留青史者,就在今日!”
贾珝拍了拍柱子,看着低头沉默不语的大臣们说道。
“朕锐意改革,决心变法,诸位爱卿可有意义?”
嘉佑帝放开握的有些苍白的手,对着群臣问道。
姚青四暗叹一声,也没说什么,他不支持变法,这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但他不能阻止变法,这会损害嘉佑帝的利益,他们再怎么说现在依附于嘉佑帝,若是阻了嘉佑帝的路,再无翻身之路。
姚青四原则上死也不服,但现在不是他服不服的问题,而是他必须服。
“既然诸君无异议,可有良言妙策?”
嘉佑帝微微颔首,他继位八年,这是群臣第一次服软,但不会是最后一次。
变法第一步应该先变什么?先变的应该是那些世家大族,他们不变,就算变法变出一朵花来,也不过是在给这些世家大族敛财。
他们没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他们所想的是世家与皇帝共天下,世家觉得不错,但皇帝不这么想啊,我家累死累活,你们就给我享福?
有这么好的事我还做什么皇帝,皇帝手一挥就要办了世家,但世家也不是好惹的,两边人打着打着总要打没一边吧,所以有时候世家赢,有时候皇权赢。
但现在的大齐怎么说呢,能算上世家的不多,就算有这么几个,比如甄家,徐家也就那样,跟唐时的五姓七望比起来,啥也不是,看着富贵,其实就是无根之浮萍,在大齐真正占有一席之地的是武勋,很不幸,这几个武勋头子全是嘉佑帝的人。
“诸位皆是高贤,不愿开口,那就由贾珝抛砖引玉,在场诸君有不少都是科举出家,却没发现上面一个老大的缺口,昔日北方胡虏肆虐,导致文道不兴,如此我朝历来科举皆是南多北少,北方文人怨声载道,怎可长此以往?”
“贾珝粗鄙,倒是想了一个笨法子,南北分卷,南取五十五人,北取四十五人,如此两方平衡岂不美哉?”
贾珝看着一个个将头埋在地里的鸵鸟,娓娓而谈。
“贾节度此言差矣,我辈寒窗苦读十几年,这才从科举一道上杀出一条路来,岂可说改就改?”
“王大人此言差矣,我等难不成就是每日躺在家中等着功名自己砸在头上?谁又不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依我看,贾节度此言甚是妥当,真能臣也。”
“就算依贾大人所言,科举改革,北方文人得了好处,自然不会阻拦,但是南方文士又有何罪?考场如战场,如此岂不是失了公平?”
姚青四看着一旁笑吟吟看着南北文人争辩的贾珝,心中暗叹,贾珝这是阳谋,破不得,不管是谁反对贾珝变更科举,都会成为北方文士公敌,而提出这个问题的贾珝,将会取代苏祁成为北方文士的核心。
这不是贾珝的主意,不是林如海,便是李慎,贾珝无耻但断不是有智之士。
“贾节度说到底是个武人,他又懂什么变法?”
那些武将闻言纷纷皱起了眉头,瞬间性质就变了,原先是变法与否之争,现在是文武之争,在这些武夫眼里,变法就变呗,只要不卸他兵权,爱咋变咋变,但是文武之争不能输,输了就惨了,宋朝离现在不过二百余年,岳武穆之事言犹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