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其实也明白补给通道的重要性,在扬州就布置了超过六千的清军绿营。只是,绿营在此时的清军里,虽然人数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但是地位却是极低,根本不能与八旗兵相比,军备既差,俸禄也低,几乎不能养家糊口。饭都吃不饱,还能指望绿营会为国死战?猪脑袋都知道不可能。装备差、意志薄弱,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他们其实一直是作为地方守备部队的面目出现的。
这样,自然为新华夏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扬州城已经百年未经过战火,歌舞升平之下,就是城墙的年久失修。新华夏在以野战炮凶猛的轻松的摧毁了扬州的城墙,绿营兵见大势已去,无心抵抗,作鸟兽散,速度快的人影都见不着。新华夏军队轻松入城,状态如同游街。
这一支南下清军的统领是正蓝旗人阿桂,副统领则是傅恒的儿子福康安。阿桂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战争经验丰富,虽然清缅战争中,因为失利曾经被乾隆多次斥责,但是其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在军中又是威望卓着,没有人可以比拟。在明瑞过世后,可以算得上满清第一名将,是满族将领的一面旗帜。因此,乾隆最后还是捏着鼻子将他提了出来,作为南下清军的主将。
至于福康安,虽然年轻,也是骁勇善战之人,最重要的,是傅恒的第三个儿子,皇后的儿子。更有民间传言,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当然,在当事人不说话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真假。不过,乾隆对福康安的宠爱是人尽皆知的。傅恒死后,为了照顾富察氏,就将福康安派了出来,历练一番,以作大用。在用人方面,乾隆倒是值得赞赏一番。他不会因为对某人亲厚就让某人骤登大位,拔苗助长。
阿桂作为沙场老将,因此无论是军队行进还是扎营,或是进攻,都是颇有章法。为了麻痹南方的大明,将清军分为数路,昼伏夜行,在大明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悄悄抵达了扬州。在受到南京大明军队分兵驻守安庆过后,果断出击,一举拿下了南京。
拿下南京后,阿桂与福康安发生了分歧。
福康安建议,趁着大明军队首尾难顾,不如直接轻军突进,直奔杭州,将大明的临时首都再次攻克,必然能够再此重重的打击到明逆的威望,消灭明逆就在此时。
不得不说,这个计策还是不错的。只要再次攻克杭州,大明的声望再落,许多墙头草般归顺大明的清朝官员,说不定会再次来个拨乱反正,让大明在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
不过,在清缅战争吃过火枪大亏的阿桂却谨慎了许多。这一支军队虽然顺利的占领了南京,阿桂将胜利归于突袭与清军的白刃战能力。对于正面对抗大明的火枪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信心。因为,在攻城时,根本没与大明军队正面交锋,反而让阿桂更加心里没底。因为,没有正面交锋,说明明军也也没有遭受多少损失。在经过杭州的兵力调整,以疲惫的孤军对抗整装待发的明军,阿桂并没有多少信心。
要知道,这支南下的清军这可是满清所能拼凑出的最强战力了。一旦这支部队折戟南方,满清可就再也没有进攻之力了。每次梦回,阿桂都会想起乾隆在他临行前握着他的手的模样,那是信任,更是巨大的压力,他根本不敢冒险。
因此,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南京为依托,首先攻略周围地区。等到平定了苏南后,再西进安庆,与绿营兵合力,攻下安庆。然后就可以将战线逐步向南推进。
福康安年纪既轻,又没有什么威望,只能同意阿桂的意见。
福康安作为一路军队的统帅,就接连攻下了镇江、无锡、苏州等地,望者披靡。正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却接到驻守南京的阿桂的命令,火速返回,防守南京。因为新华夏已经攻占了扬州、镇江,截断了清军的退路。
福康安并没有直接返回南京,而是在镇江附近徘徊,并打探敌情。
等到情报显示,包围南京的明逆军队已经超过十万,心中一寒,明逆有海军的巨炮协助,轰破城墙并不困难,等待守军的只有败亡一途。一旦城破,有长江阻隔,城内清军根本无法向北方撤退,只能向西逃窜,才有一线生机。
因此,福康安当机立断,拒绝接受阿桂的命令,下令向马鞍山方向转移,以接应即将败退的清军。
事实证明,福康安的判断十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