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90年也就是这个时空的秦公十九年、也即楚王十二年,一位身穿土黄色楚国贵族服饰的楚王亲信从楚国王都郢都出发,由此揭开了此后长达百年的秦楚同盟的序幕。
而说到这个此后数十年为了秦楚同盟而在秦都泾阳、咸阳与楚国都城郢之间奔波的楚王亲信和楚国贵族,那么就不得不说一说他显赫的出身了。
这位楚国使者名叫屈武,出身于数百年前同样是楚国王室的屈氏一族。
而说到屈氏一族可能后世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一位写出《离骚》《九歌》等楚辞的大诗人屈原,也有的人会提到那个后世著名的屈昭景三姓。
甚至后世有人传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纬之言中的三户其实指的就是战国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三大芈姓家族。
其实,相对于春秋末期才逐渐展露自己头角的昭景两族而言,屈氏这个自春秋早期就一直屹立于楚国朝堂之上并最终见证楚国覆灭的家族才是楚国朝堂之上真正的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屈氏的先祖乃是公元前740年到公元前的690年在位的楚武王的次子,也是后来楚文王之弟芈瑕。
公元前690年武王薨逝、文王继位,作为弟弟的芈瑕便被兄长封在了后世湖北秭归的屈邑之地,芈瑕的后人便以封地屈为氏称屈氏。
之后出身楚国王族的屈氏便和同样出身楚国宗族的斗氏、成氏还有后来崛起的蒍氏并称为楚国政坛之上的四大家族。
整个春秋时期在楚国可以说楚王之下第一人的令尹也都是从这四个楚国王族同宗之中选出。
两百多年之后,昔日如日中天的斗氏和成氏倒在了楚国雄才大略的楚庄王的清洗之下,蒍氏也在一次又一次政坛交锋之中渐渐没落,只有屈氏依旧屹立于楚国的朝堂。
楚王芈疑能够把出使这件对于楚国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交给屈武,除了这位屈氏族子本身过人的才能之外,其身后那个如同庞然大物的屈氏或许也是楚王芈疑考虑的重要因素。
坐在专属于自己的马车之中,感受着因为地面的不平整而带来的颠簸感,作为楚国使者的屈武心中一时之间不禁有些百感交集。
此次楚王芈疑派他出使秦国除了向秦国递交有意结盟国书之外,了解已经许久亲眼见证过的秦国的实力也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务之一。
毕竟如果要想真正与一个国家达成盟约,除了自身最为重要的实力保障之外,根据盟友的实力开出足够的价码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这十数年之中也有楚国使团造访过秦国,但是有些事情没有一定眼光是不可能从中获取到足够可靠的信息的。
所以此次楚使屈武的秦国行程不仅关系着秦楚同盟是否能够达成,也关系着楚国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对于秦国的态度,这个任务的分量无论对于任何一个楚国官员来说都不是轻松。
从武关进入秦国以来,虽然在马车之上与驿舍之间所见所闻,或许自己所见只是秦国的细枝末节,但是楚使屈武还是为这个国家所展现在自己的一幕幕感到震撼。
最令楚使屈武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劳作在田间地头的秦国农人,以及他们不畏辛劳,辛勤耕耘之后那发自肺腑的笑容。
虽然楚国那广袤而肥沃的国土让楚地的庶人奴隶们不用多么辛劳,只需要放一把火、撒下一把种子就可以收获足够的粮食,但是那些秦人脸上那种人一见就感觉到舒服的笑容还是深深烙印在了楚使屈武的脑海之中。
作为一个贵族还是楚国朝堂之上数一数二的氏族屈氏的族子,屈武的名下当然有着数目不少的封地。
每年春耕之时作为土地主人的屈武总会巡视自己的封地,对那些为自己耕作的庶人们问好,向那些自己名下的奴隶施恩。
虽然自己每一次的问好和施恩都会引出那些人的笑容,但是在看到秦国那发自肺腑的笑容之后,屈武终于明白那些人的笑容或许有些真心但是应付自己的情况应该是占了大多数。
再想到一路之上所见到那行人商贾络绎不绝的秦国城邑,楚使屈武开始越来越对这个以前只存在于长辈话语之中的那个贫穷朴素,战力非凡的秦国感到好奇。
“秦公嬴连十八年之间,秦国的国力究竟增长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呢?”
就在楚使屈武看着窗外的风景而喃喃自语之时,一声来自前方的战马嘶鸣声打破了他的思考。
秦国都城,泾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