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见到拉尔夫费因斯的一瞬间,楚言简直大吃一惊,相比起几个月前,他在演员简历上看到的那位英俊小生,此时的他,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直到后来才在私下交流中得知,为了演好戈斯这个角色,拉尔夫不但在短时间内增重了28磅,还专门观看了很多二战时期的新闻影片,甚至亲自去拜访了不少认识戈斯的集中营幸存者,就为了让自己的形象和气质,与对方更加接近。
所以,楚言此时看到的形象,并不是刚刚年过30的拉尔夫,而是那位已经人过中年,气质阴冷的集中营管理者阿莫戈斯。
他们三人,再加上楚言所饰演的华国驻维也纳公使何峰山,基本就是这部电影中,镜头最多的四个角色了。
当然,电影也不会缺少女主演,不过在这部特殊的电影中,女性角色的戏份并不算多。
剧情虽然并不算复杂,但电影可一点都不简单,根据斯皮尔伯格的介绍,最终定稿的剧本中,一共有130个有台词的角色,预计整个拍摄期间,需要雇佣3万名临时演员。
更特别的是,为了向奥斯卡辛德勒先生致敬,片中所有的儿童演员,都将是来自“辛德勒犹太人”家庭的后代。
早在楚言等人到达华沙之前,剧组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在当地进行了为期约半年的准备工作。
由于没能得到,在最臭名昭着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内拍摄的许可,剧组不得不在奥斯维辛的对面,斥巨资修建了一座,几乎一模一样的拍摄场景。
为了凑齐几万名临时演员的服装,剧组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当地发布广告,来收购居民家中1930年代到40年代的衣服。
斯皮尔伯格也一度想要用华沙语和日耳曼语,来制作这部电影,最终却因为不能保证,在运用自己不熟悉的语言进行电影创作时,不影响影片质量,而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斯皮尔伯格决定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来拍摄这部电影之后,整部影片的拍摄计划,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其中40%的镜头,都将由手持摄影机进行拍摄,而且完全放弃了使用吊臂、摄影机稳定器、变焦镜头,以及任何能营造出安全感的摄影设备。
当然,最麻烦的,还是因为决定采用黑白胶片拍摄,导致剧组许多成员,都需要重新适应黑白片,包括灯光、服装和布景等方面,全部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楚言也是不遑多让,这次他不但从魔都纪念馆那边,借来了不少珍贵的展览品原件和复制品,甚至还在这一年中,努力练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日耳曼语,保证绝对不会在影片中,堕了何老先生华国一代外交精英的名头。
就在这样万众一心的氛围下,1993年3月1日,《辛德勒的名单》剧组,在华沙正式宣布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