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毅谋及《英雄》剧组的所有演员看来,剧本中的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充分体现出了东方哲学中对“天下”和“国家”的理解。
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对华国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一定的了解,或许都很难理解电影中,无名最终选择放弃刺杀嬴政的举动。
事实上,这其中对剧本感触最深的当属陈道铭。
作为剧组中学历最高,对华国传统文化素养最深的他,从拿到剧本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了对编剧楚言的钦佩之情。
在这部电影中,其实无名所代表的,正是在经历了从春秋到战国,前后几百年的各国割据和互相攻伐后,率先觉醒了民族统一意识的一群人。
从汉民族的发展史上看,“家天下”的概念,始于夏朝的建立,成熟于商朝的发展,而后在西周的两百多年间达到顶峰。
但相对于华夏大地的历史来说,国家概念的出现,还不是那么悠久,又因为这三个朝代,都属于奴隶制部落联盟的性质,因此在广大百姓的心中,所谓“家国天下”的概念,还完全没有深入人心,甚至家族的地位,要远高于国家。
这也是自东周势弱之后,几百年来,华夏大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根本原因,无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在嬴政出现之前,有些君王所统治的国家,或许已经有了力压当代的实力,却缺乏一统天下的决心。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嬴政出现了,他所统治的秦国,恰好拥有扫平天下的实力和底气,而他,有着一统天下的决心和气魄,历史的车轮转动到此,自有“天命之人”应运而生,承担起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在楚言的剧本中,像残剑和无名这样的人,似乎终于从冥冥中,窥见了一丝“天意”。
在经历过数百年的互相攻伐和分裂割据后,在不自觉间,天下的民心,更倾向于有一位伟人,完成华国的统一,用新的体制,取代早已落后的周礼周制。
正所谓“民心即天心”,楚言并不是历史学家,但他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或许这就是天意赋予华夏民族的天然向心力。
不得不承认,历史往往都是由少数天才所创造和推动的,在战国末年的这个时代,秦王嬴政就是那个“天命之人”。
于是当残剑和无名,面对面见过他之后,便确认了自己心中的猜想,如果嬴政就此死去,大概整个天下又将陷入长久的分裂和战争,直到不知多久以后,下一位“命运之子”出世。
于是,为了“天下”,残剑和无名都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刺杀,放下了私仇,用更加宽广的胸襟,牺牲了自我,来成全嬴政一统天下的大业。
用现代人的眼光回头看,或许这也正是华国,能够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从未断绝过传承,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在华国人的心中,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才是华夏文明唯一完整的表现形式。
而这种典型的华国思维,正是从嬴政所建立的秦朝,这个华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