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家只能在普觉寺住一段时间。
其它两间禅房里面住着程家班的人,外加窦怀恩和秦顺文——女人住一间禅房,男人住一间禅房。
普觉寺就这个条件,不能和谭家大院相比,所以,只能主仆同居一室,同睡一床。
人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动物,什么福都能享,什么罪都能受,再说,这根本就谈不上吃苦受罪。
这边,大家刚收拾好床铺和东西,几个僧人就送来了五大桶热水,他们还打来五小桶井水。大家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是该好好洗一洗了。
大家洗好了以后,星云禅师和沙波禅师领着十几个僧人送来一桶小米粥,几笼子馒头,还有萝卜干、香干和咸鸭蛋。
僧人们将小米粥盛好放在桌子上,放好筷子,每一张桌子上放一盘子萝卜干,每个碗旁边放一个木盘子,木盘子里面前放两个咸鸭蛋。
平时,寺中僧人只有萝卜干,很少吃咸鸭蛋,即使吃咸鸭蛋,也是每人一个。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旅途劳顿,大家就想喝一点稀粥,小米粥是粥中极品。
就想吃一点有滋有味的东西,萝卜干和咸鸭蛋正是大家想吃的东西。
昌平公主喝了两小碗小米粥,吃了大半个馒头,平时在府中,昌平公主最多喝一小碗米粥,馒头顶多吃小半个。
看到昌平公主胃口这么好,梁大夫和程班主心里面宽慰多了。
离开歇马镇的时候,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昌平公主的身体。
昌平公主果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在这时候不能倒下,一大家人还指望着她呢。夫君被押解进京,生死难料;儿子正追随父亲赶往京城,前途未卜;谭家似遭灭顶之灾,命悬一线;这一大家人如同惊弓之鸟,进退失据。
梁大夫顾不上吃饭,他随沙波禅师到伙房熬药去了。
听说霍家洼的学堂已经初见规模,不久就将完工,昌平公主非常高兴,有霍家洼的学堂,大家就有了落脚之地,即使谭家不能东山再起,有学堂作为依托,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指望,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
昌平公主还有很多牵挂和羁绊。
十九年前,在燕王的军队包围侯爷府的时候,老爷跟她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以他为念,人生总有一死,死不足惜,唯一放不下的是两个孩子。
所以,只要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就一定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什么样的日子都是人过的。
后来,上苍垂怜,皇上开恩,夫妻俩才得以活命,之后发生的事情使昌平公主痛不欲生,女儿的夭折,特别是得知翠云和琛儿出事的消息以后,昌平公主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
但她还是在煎熬和痛苦中活过来了,那时候,她都没有绝望。
现在,看着一大家子人,她就更不能一蹶不振了。
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大不了带着孩子们过和翠云家人一样的日子——什么样的日子都是人过的。
当昌平公主看到悟觉住持的时候,她完全释然了,无需悟觉住持跟她说什么,她已经从悟觉住持永远挂在嘴角上的微笑和淡然的眼神中感觉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了。
悟觉住持已经是耄耋老人,腿脚不灵,已经失去了自由活动的能力,终日坐在禅床上,重复着念了一辈子的经文,咀嚼着吃了一辈子的粗淡饭食,无半点欲念。
这样的日子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可悟觉住持却不以为意,照样活的好好的。
吃过斋饭以后,昌平公主在梅子和紫兰的搀扶下到住持院去拜访了悟觉住持,她还记得悟觉住持先前说过的话,她不想让悟觉住持屈尊到东禅院来看她。
随行的有程班主、谭国栋和谭为仁、尧箐小姐、婉婉小姐。
一行人走进悟觉住持的禅房的时候,几个僧人正准备把悟觉住持往椅子上抬。
看到昌平公主走进禅房,悟觉住持摆了一下手,几个侍僧退出禅房。
不一会,三个侍僧端着茶盘走进禅房,将茶杯放在茶几上以后,退出禅房,掩上房门。
悟觉住持刚要说什么,禅房的门开了。
沙波禅师走进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