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在年后开始了第一次正式招生,河南府本地人,加上慕名而来士子,书院这一次总共招了,嗯,一百六十多人。
随着新学员的进入,听陈佑讲课的学生比例一下子下降许多。比例下降不代表人数下降,不过这也意味着书院里终于在明面上出现了不认同陈佑思想的团体。
对此,陈佑是乐见其成的。
有对比才有伤害,不是,有对比才有优劣。
自己教导出来的学生,只要秉持着实事求是和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态度,争论起来就不存在争不过的情况。
嗯,只看到部分事实被误导的情况除外。不过当对手用完整的事实来驳斥部分事实的时候,不也表明了他对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认同吗?
书院的情况总体向好,武学院却不容乐观。
虽然朝堂上还没对动兵与否做出最后决定,但赵元昌已经派人来催促陈佑了,核心思想就是这一届武学院几十个人需要在接下来的攻沈战争中派上用场,这也从侧面表明,战争一定会爆发。
对于官家的要求,陈佑也好,苏凤羽也好,便是蒋树,都清楚与其说是要这些人派上用场,不如说是一次毕业考核。
有出色表现的,只要没有半途夭折,出将入相不在话下;普普通通中规中矩的,或许也能成为镇守边疆或者参谋中枢的重臣;而那些表现不好的,这辈子再起来的机会几乎没有。
只是,就像武学院设立的目标是广撒网重点捕捞,很可能出了数百个庸才才能有一个天才,这第一期的成果并不合人意。
在陈佑等人的评估中,出色的学员没有,普普通通的学员倒有那么十来个,真上了战场,不知道有几个能活着完成任务。
对了,他们的评估没算上民政部分,陈佑现在没有条件去检测他们从政的能力。也就是说,到了最后或许有几人足以担当领兵将领,但合格的知兵文臣很可能一个都没有。
不管怎样,即便是赶鸭子上架,这些人也得在二月中旬出发前往江陵,他们将直接获得职事,或守一县城、或带兵进攻。
沈国如今四分五裂,内耗严重,正适合用来考核武学院这些人。若是对付辽国或者宋国,估计赵元昌就不敢放他们出来了。
陈佑自己对军事也不是很熟练,但他知道怎么去突击应付,于是这些人原本的“轻松”生活没有了。民政、经典之类的先放下,每天八个时辰接受苏凤羽和蒋树轮流的填鸭教育。
一月十六日望朝会上,正式下诏以洛阳为国都,汴梁为东京。
二十日,突如其来的,枢密副使马青卸任殿前司都指挥使之职,殿前司都指挥使出缺。
二十三日,确定南征沈国,周帝赵元昌意欲亲征。
就在同一天,一名风尘仆仆的行脚商人找到庞中和的住处,声称有急信要亲自递交给陈佑陈詹事,想要面见陈佑。
当天下午,这人被从后门带进了洛阳陈府,陈佑在书房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