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司令员也知道军区这么部署整体的意图,是要尽可能的在日伪军首先发起的对潞东地区扫荡期间,最大限度的削弱日伪军实力。以减轻日伪军此次大扫荡,对根据地其他地区的破坏。保证正处在严重旱灾中的太行山区,尽可能不彻底的伤及元气。
上级的这个意图虽不能说是不好,也是在眼下总体形势之下一个无奈之举。连年的天灾人祸,眼下太行山区实在太困难了。日伪军此次发动的大扫荡,恐怕会在原本在大旱,以及日伪军连年扫荡之中,损失极大的太行根据地造成更加严重的破坏。
能不能将日伪军扫荡的范围,尽可能限制在一地,甚至已经上升到部队生存基础的问题了。无粮不聚兵,这么多的部队要生存,对粮食和物资的需求。根据地如果被破坏的太过于残破,那就意味着部队生存基础也受到威胁。
上级将日伪军扫荡地区,尽可能的限制在潞东地区的这个决定,也是壁虎断尾没有办法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没有办法的办法。总不能让日伪军对太行山区,再来一次彻底的破坏,这将对正在全力进行生产自救的太行山区,绝对是相当致命的。
可问题是这样内线坚持的部队,可供回旋的余地就过于狭窄了。同时日军将第一阶段的扫荡重点放在潞东地区,也大大的增加了潞东境内日伪军的密度。也近一步的压缩了,部队在内线坚持期间的活动范围。
眼下的日伪军正在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一步步的向着潞东根据地压过来。无论兵力上还是火力上,日伪军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之下留在内线坚持的部队,可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本军分区曾经想过向上级申请,潞东军分区全部留在当地坚持。但眼下潞东军分区除了一些县大队的地方武装之外,能拿得出手的就只有李子元所部。其余的部队距离恢复元气,还是差的太多。
原本由伤亡过半的一团,缩编的分区独立营,上级虽说年初便已经要求重新恢复建制。但因为今年的大旱,扩编的速度极其缓慢。不仅装备数量不足,就连兵力都远未编制完成。眼下形成战斗力的,也就只有一个建制营。
而以李子元眼下手中可调动的兵力,承担这么重的任务,也多少有些负担过重。尽管司令员也知道,军区不会只留下李子元一部承担这个内线坚持的任务。但军分区司令员却是担心,以李子元只要有战机就敢下手去干的性格。自己会将全部的担子,都给拽到身上。
至于李子元能力能不能足够担负这么重的人,这一点司令员倒是不担心。不仅司令员认为李子元有这个能力,就连上级机关也一样认为。否则这次政委也不会钦点李子元所部,承担这个最艰巨的任务。
可能力归能力,但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让分区首长相当的为他担心。可分区首长也知道,上级的这个选择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骨头总是需要有人去啃,脏活和累活总需要有人去干。这次的主战场既然是潞东军分区辖区,那么潞东军分区承担主要任务也就顺理成章。
而且李子元也确实是最佳的人选,甚至可以说没有第二个人。这个家伙胆大心细、敢说敢干,哪怕是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他也有办法全建制的突出来。而且意志力相当的坚定、敢于承担,局面越是困难他越是有办法。
当初十字岭那一战,形势那么的危急,敌我兵力对比那么的悬殊,最终还是被他成建制的突围出来。还带出了那么多的干部,以及各方面的人员。越是形势危急,越是能逼出这个家伙的潜力。这也是政委之所以钦点他,来执行这个任务的主要原因。
但尽管也知道上级的决定是正确的,李子元自己也没有任何犹豫的接下了任务。并且也清楚李子元也有能力承担这个重担。但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司令员,还是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加强李子元所部的实力。
只是李子元除了部分*之外,没有从上级要任何的东西。但司令员想了想,最终还是将分区正在重建的一团,仅有形成战斗力的一个营,调拨给了李子元指挥。并命令各县所属县大队、区小队等地方武装,在这期间由李子元全权指挥和调动。
将手头最后一支有生力量调拨给李子元之后,分区手里面就剩下不到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了。而且就这么一个加强营,不仅要承担掩护分区机关以及地委突围的任务。自身还要面临着弹药不足,武器装备落后的局面。
但李子元的拒绝,却被司令员给劈头盖脸的训了一顿。最终李子元尽管不放心分区的安全,可在司令员的严格命令之下,也只能接受了司令员的好意。不过,李子元虽说大包大揽的接下了这个任务,可也知道在三营留守壶北之后,自己手头兵力也多少有些不足。
对于司令员的好意,他也就直接心领了,将这个营给留下。不过,即便清楚自己手头的兵力还有些不足。但李子元并未让三营归建,而是命令三营作为一颗必要时候随时炸响的暗桩,就地留在硚口一线隐蔽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