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上课铃声响了。
教物理的姜老师大步走进教室。
汪滟凑到杨子建的耳朵边低声道:“入社申请表我下课后就给你,你别跑了啊!”
说完,她掉头飞奔到后面的座位,有如一只矫捷的雌豹。
汪滟身高一米七,虽然穿着宽松的校服,但在跑步中仍勾勒出修长结实的大腿,圆润翘挺的臀部,饱满的胸脯,由于是警官的女儿,她长年跟随父母一起晨跑,使她光滑的皮肤泛着一层小麦光泽,洋溢着健康之美。
和她一比较,杨子建就显得弱不禁风,清秀得像个小弟弟,还矮她小半个头。
姜老师五十多岁秃顶,枣形脸上泛着油光,由于快到退休年龄,总是微笑着,非常随和,不会搞突然袭击随意点名回答问题,更不会扔粉笔骂人罚站。
因此,杨子建把物理课本翻开竖在前面,充当挡箭牌,然后继续埋头写稿子。
时间紧迫,今天是周一,必须今天写完十件以上稿作,最迟今晚投寄邮箱,明天就能送抵本市各个报刊的编辑室,后天编辑就会选稿,为周末的副刊版面编排——南剑日报因为讲究时效性,当天的新闻当天排版凌晨印刷,第二天就邮寄,这使得副刊也沾了光,不会被拖拉。
他想了一下,写了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文化散文《南塘风雨桥》:“对于山水,没有流水的山总是缺小一点灵气,只有山的刚强和水的阴柔互相结合,才会相得益彰;而山水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莫过于有一座古雅精致的廊桥架于水上山间……”
这是描写杨子建家乡南墉镇的一座古桥的散文,带着一些文化追思和满满的思乡之情。
当九六年余秋雨《文化苦旅》大火后,杨子建曾学习模仿过,通过山水写人文,借着古迹说历史,挖掘出了南剑市大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在《南剑日报》箫鼓编辑的“丹霞”版、《南剑青年报》、《南剑侨报》副刊他都开设了“话说南剑”的专栏,不少作品还被省级报刊转载。到了新世纪,他通过这个专栏,被南剑文联给“招安”。
但人的记忆是模糊的,自己写过的,并不等于能完整背熟,当他重写一遍的时候,已经是二次创作了,还带着高中生的一点“幼稚”,不认真看的话体验不出来。
时间过得飞快。
耳边传来姜老师洪亮的声音:“我再重复一遍,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
“起立。”班长喊道。
全班站了起来。
叮铃铃——
杨子建在下课铃声中看着姜老师背影消失在门口,感叹不愧得物理老师,下课时间算得准准的。
坐下来,当他翻开本子要写第二篇《千年东塔》时,汪滟拿着一张油印的《橡树文学社入社申请表》放在桌上。
汪滟看了看杨子建写满字的作文簿,叉着小蛮腰,表情非常认真地劝道:“杨子建同学,文学只是兴趣爱好,学生还是以学业为主,上课时最好认真听讲,否则是对老师不尊重,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不尊重……”
这小妞还没当老大呢,就摆出了老大的架子。不过,初中生班干部的架式还真可爱!
杨子建微笑地挥挥手道:“谢谢,知道了。”
七下五除二,他把表格填完,交给汪滟,看着她满意离开,继续埋头撰写《千年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