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修路是致富的必要条件
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中说:“晋公有饥荒,晏子求给百姓们送粮食,公道不允,说要给百姓们铺一条路,晏子命人重其租、远其兆、徐其日,而不去。三年后,祭坛建成,百姓震动,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安居。君子说:“治理,则晏子欲发粮于民,若不能,则依事而行。”
这本册子上记载的,是齐景公在位时,天下大乱,齐国大夫晏婴上奏,请求国主开粮,救济百姓。
齐景公也不是什么明君,对这些人的生死并不在意,所以他才会拒绝,偏偏齐景公为他建了一座“路寝之台”,用来处理国事,又称新宫。
所以晏婴实在忍无可忍,便以给君王修建行宫为名,雇人修建行宫,又刻意拖延时间,硬是将行宫修建了三年之久……
只要熬过了这一关,就可以修好了。
晏婴这么做,虽然有些不厚道,却也是典型的以工代济。
因此,这条路并不难走,永远不要小看先人的聪明才智,虽然在史书上,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以工代赈的理念,但事实上,早在数千年前,这条路就已经被人走通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种方法,一直没有在后人中流传的原因。
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组织能力。
到了那个时候,往往都是一个朝代的末年,而那些末年的朝代,除了大宋之外,大部分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少金钱和粮食。
就算他们想要以工代赈,也拿不出这么多的粮食来,毕竟赈灾也不过是提供一些食物,让他们吃饱喝足,不至于饿死,可是想要让他们工作,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
其次,在古代,有劳役,也有军役,军役就是强制平民去做的,并且还需要平民自己准备食物,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再去做什么以工代赈的事情了。
明朝虽然也有劳役,但并不多,准确的说,是在朱元璋的统治下,朱元璋曾经下过一道旨意:“命令府州官员,将所有的劳役记录在案,存入衙门,一旦发现劳役,便会根据其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这也就意味着,朱元璋虽然强制征兵,但还是将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穷人最多也就是做几天苦力。
但到了明中期,这个政策就形同虚设了,因为大量的土地被吞并,很多人都是穷困潦倒的农民,光靠雇佣苦力是不够的。
可就目前来看,朱元璋并没有让人去做苦力,否则的话,他的宫殿早就建好了。
所以甄武认为,在这个年代,“以工代济”,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
朱元璋也是大喜过望,不过他沉吟了许久,才皱眉说道:“太乙的计策,的确是高明,不过这计策,古往今来虽有,但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为何?”甄武闻言,并不着急,反而是微微一笑。
朱元璋暗暗摇了摇头,甄武毕竟年纪小,虽然经常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计策,但他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