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为代表,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
在华北,有继承前一个时期的小石器传统,其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等;有石叶文化类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水洞沟文化为代表,它与西方同期文化有较多的相似处。在东北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HLJ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SC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CQ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GZ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总起来看,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除少数地点外,石叶工艺和骨角器生产不很发达。
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直接取之于自然的攫取性经济高涨、并孕育向生产性经济转化的时期。地质时代属于全新世。中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已知有陕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旧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时代)等。
下川,是SX省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一个山间盆地。由于这个遗址表现出既区别于旧石器时代,又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特殊面貌,考古界定名为下川文化。下川文化的石制品包括细石器和较粗大的打制石器两类,而以细石器为主。石器的原料多为燧石。最能体现中石器时代文化特点的,是这个遗址发现的一批石镞。石镞用压制法生产,有明显的锐尖和周边,分成圆底和尖底两种。琢背小刀是下川文化的典型器物,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边轻轻敲琢,使其变得厚钝,成为刀背,另一边缘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切割的刀刃。锯是在石片的一侧或两侧作出几个尖齿,有的锯还带有短柄。雕刻器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斜边雕刻器数量较多,制作精细,尖刃明显,器形很固定,颇具使用价值,其工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同类器所不及。有一种扁底三棱尖状器,是用较大的厚石片制作的,向背面修整出通体三棱锐尖,底端两面或一面修理成扁薄形便于装柄,这种三棱尖状器实际上就是狩猎的石矛头。
在下川文化中,粗大石器仍占有一定数量,原料主要为砂岩、石英岩。除石核、石片外,工具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砺石、磨盘等。其中的石磨盘,可能用来加工采集收获的植物籽实。
2011年,洛南张豁口出土了件原始人类石器,发现了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阿舍利石器组合。2012年9至12月,SX省考古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洛南县博物馆等对洛南盆地6个旧石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遗址1300余平方米,同步采集了古环境变迁分析和年代测试样品1500余份,出土石制品1.8万余件,在郭塬、十字路口和延岭地点再次发现了阿舍利工业的手斧、薄刃斧和手镐等典型器物组合,这是迄今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工业器物最为集中的发现。再次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阿舍利工业类型的典型器物在洛南盆地流行的年代与第二级阶地上部黄土堆积物形成的时代相当。这对认识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面貌、东西方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以及与现代人类起源有关的环境变迁与技术行为关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陕西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在世界旧石器遗址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地位应与世界着名的肯尼亚东非大裂谷、法国阿舍利、南非旧石器遗址并肩,与河北泥河湾盆地、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齐名。洛南石器遗址的年代被确定在距今70万年-3至5万年之间,手斧等石器的发掘目前能确定年代为距今25万年-7万年左右。说明170万年前直立人逐渐从非洲走出来,而这批生活在洛南盆地的直立人,可能是较晚走出非洲的一批直立人的后代。
由于这些文化以石器等易保存的遗物为代表,因此,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远比人类化石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广泛,新地点还在不断增多。最早的旧石器文化以山西芮城西侯度和云南元谋为代表。旧石器时代早期稍晚的文化遗存有蓝田猿人文化、BJ猿人文化、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山西河文化、湖北大冶石龙头文化等,此外河南SMX、山西垣曲等地也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有丁村、周口店第十五、第三和第四地点、贵州桐梓、辽宁喀左旗鸽子洞以及山西阳高许家窑等。
在西方,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后阿舍利文化就逐步消失了,而中国在之后还有此类器物,可能与自然环境等条件有关。阿舍利文化的器物再次密集出现,对认识东亚地区旧石器工业面貌、早期人类行为和技术交流与传播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