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位魏王之后,程远志所面临的局面一下子就明朗起来,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袁家是大汉最大的世家),且一直以来对世家豪族的策略很温和,是以,对于他进位称王之举,世家豪族也都秉持着喜闻乐见的态度。
这与另一时空里,曹操所面临的局面截然不同。
原时空里,曹操在平定中原及河北的过程中,多有屠城、屠兵、杀贤之举,大搞“白色恐怖”,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统治天下。
如三屠徐州,官渡战后坑杀八万降兵。另外,每次在政治地位提升时,曹操总会杀掉一些名士,通过“杀鸡儆猴”的手段,来威慑世家大族。
边让、孔融、崔琰、荀彧,荀攸、杨修等人,皆因此而死。而这几位名士所代表的孔家、荀家,崔家及杨家,都是大汉首屈一指的豪族。
此举,大大触及了士族的底线。
是以,曹操治下的魏国,虽然表面上维持着脆弱的平静,暗底里却是汹流涌动。
在这个看脸更看出身的时代,曹操出身的缺点(宦官之后),相貌缺点(丑陋),被无限放大。世家大族虽然反对他,迫于武力,也只能暂时蛰伏下来。
敏觉的曹操自然也意识到了这点,并对此迅速做出了应对,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发布了一道“求贤令”,主张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打击蠢蠢欲动的豪族世家。
同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出身,拉拢世家的支持,曹操还对自己的家谱进行了修改,称自己乃是西汉开国名相曹参的后人。
但是,此举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由于之前陈琳的“讨贼檄文”犀利起底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天下人都知道这(曹参之后)是曹操在往自己脸上贴金,都知道他本姓夏侯,名义上的爷爷曹腾只是个宦官,与名相曹参毫无关系。
理念不同,是世家与曹操之间最大的分歧。
曹操崇慕于法家、兵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武平乱,这与大汉士族们提倡的儒家理念背道而驰。
儒家提倡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而非“霸武横推”。
整个天下虽然狼烟四起,诸侯并立,但其实大家都是汉人,都是同宗同族。曹操以暴烈的手段对待汉人,动不动就屠杀,大搞“白色恐怖”,这如何能令他们信服?
这也就是为何赤壁之战时,曹操麾下能人异士最多,却都个个保持沉默,冷眼看其失败的原因。
这同时也是司马懿篡魏时,天下士族沉默,或站到对立面的原因。
程远志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做的就比曹操好很多。
他能够在兴平二年(195年)就席卷河北,一统中原(不包括徐州、豫州),得益于此前十多年的谋划,苟在暗处默默发育,毕其功于一役;更得益于世家大族们的鼎立相助。
在获得世家助力这一点上,程远志觉得自己比曹操强很多。
当然,前期过于惊艳,就会显得后期很平庸。没有人能常胜不败,没有人能一直惊才艳艳。
是以,一统中原之后,因为所有底牌都已亮出,程远志扩张的脚步也就慢了下来。
这却不提。
却说刘备入川已有半年,一直驻守剑阁,助刘璋防范北军。
北军退去后,本应该闲下来的刘备,却忽然忙碌起来,忙着收买蜀地民心,将领,官员。
这些举动自然瞒不过刘璋的耳目,刘巴、黄权等人屡次对刘璋进言,说刘备心怀大志,留在蜀地等于养虎为患,不若早点将他打发回武陵。
因担忧北军去而复返,刘璋思虑再三,没有采纳这个提议,仍留刘备在川中,兵马钱粮继续供应。
……
另一边。
北军占据汉中后,将西凉彻底隔成一个孤岛。
见状,马超坐不住了,总觉得北军下个目标一定是西凉,遂伙同西凉诸将,来到韩遂驻地,商议对策。
马超对韩遂说道:“今张鲁已灭,袁射已称魏王,他下一步的目标,一定是我们西凉,我等岂可坐以待毙?今若不反,更待何时!”
马超并不是脑子一热,为了造反而造反的,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次好机会,趁北军刚刚长途跋涉打完张鲁,又长途跋涉退走,一时半会必然没有再战之力,他联合诸将一定可以迅速占据关中及汉中地区,成就一番大事业!
韩遂闻言,久久沉吟不语。
他已经年近七十岁,古稀之年,早已过了造反的年纪,并不想和血气方刚的马超去造朝廷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