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派以武将吕蒙为首,主张趁五溪蛮不备,各部尚且处于一盘散沙状时,分兵十二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荡平其部,消除隐患。
主和派以文臣鲁肃为首,主张以安抚为主,不到万不得已,不可妄动刀兵。
鲁肃列举了两条理由:一来,荆南需要在东面和北面防备魏国,西面防范刘备,根本派不出十二路大军这么多兵马。
二来,五溪蛮有五六万能战之士,派去的兵马少了,胜负难料,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是以,安抚为上,武战为下。
孙权无奈的揉了揉额头,问道:“此事押后再议,诸位还有其他事吗?”
张昭拱手道:“主公,还有一件大事。”
孙权问道:“是何大事?”
张昭组织了一下言语,娓娓道来:“袁射极其重视选贤拔才,近期先是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而后又着其长子大白监国,发布‘招贤令’,似有大动作。”
说着,张昭将“九品中正制”和“招贤令”的内容一一背诵出来给众人听。
九品中正制作为领先这个时代的选才制服,自是非同小可,
孙权名为魏臣,实则无时不刻把魏国当成假想敌,常常拿自己的施政纲要与魏国比较,择优用之,今日突闻此制,顿时大为惊诧,闭眼摇头,轻吟慢思。
堂上众人多为有识之士,也都听得心下震撼。
只有吕蒙听得头大如斗,悄声问边上的诸葛瑾道:“诸葛大夫,这九品中正制说的是什么?在下听得一知半解。”
诸葛瑾知道吕蒙从前是个粗鄙武夫,不识文学,虽然最近勤学苦读,却仍是个半吊子,刚要解释,忽听鲁肃说道:“士别三日,子明如何还听不懂啊?”
这句话其实有说道的。
当初鲁肃接替周瑜为大都督,到长沙前线上任时,见吕蒙每日手不释卷,便问他:“身为武将,年纪大了才想起来用功读书,会不会有些晚了?”谁知吕蒙却说:“活到老学到老,士别三日,必令都督刮目相看。”
是以,鲁肃今日才有此问,言下之意是说“你都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会还听不懂九品中正制?”
吕蒙摇头道:“在下只是听得一知半解,其中奥妙尚未想通,还请子敬不吝赐教!”
孙权乐得看麾下文武一团和气,不喜看他们针锋相对,见状目视鲁肃道:“子敬,你就说说这九品中正制有何奥妙,孤也想听。”
鲁肃点头,出列拱手道:“招贤令自不必说,九品中正制的厉害之处在于,让州郡县每一层官吏筛选天下人才,登记造册,不论该名士身居何处,是何方人氏,都会给出一个专业的评价。该名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评级,直入魏国做官,从九品官员到一品官员不等。”
见吕蒙仍是不解,鲁肃顿了顿,又道:“譬如说你吕子明,身居荆南,非他魏国之人,却被魏国评级为三品士子,你便可以凭此评价,直入魏国做三品大员。”
“按照如今魏国的官制,三品官位对应的是州刺史和一方都督。如此要职,你吕子明可否动心啊?”
“纵是你不动心,其他人呢?”
堂上众人一下子沉默了。
尤其是孙权,莫名打了个寒颤,后背发冷。
没错,吕蒙本身就是他麾下的大都督,或许不会因此动心,其他人呢?难保他们也不会动心。
这个制度简直是一个无法破解的阳谋!
鲁肃继续说道:“子明,魏国如此不计立场,不计地域选拔人才,何愁国家不盛?而魏国兴盛对我们非常不利,这便是九品中正制的厉害之处!”
闻言,孙权长叹一声,道:“这制度竟然如此完美解决了下层推举和上层征辟之间的衔接问题,真是个好制度,魏国竟然有陈群这等大才,唉,天不助我孙家啊!”
鲁肃继续说道:“我反复揣摩过这个九品中正制,虽是魏国所首创,亦符合我荆、交、广现时时宜,肯请主公也在境内颁布施行此制,反制魏国。”
张昭摇头道:“不可,魏国体大,盖已占据先发之势,我若效仿,将是东施效颦,一来恐惹人嗤笑、二来效果必不如魏。”
孙权颌首道:“子布言之有理,他魏国有人才,难道我荆州就没有人才?孤恳请诸位回去后多加思量,思出一个不输于九品中正制的好制。”
“是,我等领命!”众文武拱手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