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医生好像对他的回答不太满意,他没有接着往下问,而是嘱咐身边一个年轻的实习医生把我带到诊室隔壁的小房间,让他做一个测试问卷。问卷上有一些选择题和问答题,主要内容是关于睡眠情况;平时对什么样的事物产生过焦虑或怀疑的情绪;在工作中有没有不合群现象之类的。
做到一半东方的头就涨了,并且产生了一种气愤的感觉,因为有时候答着答着会发现,明明这道题在第1题的时候就已经答过了,但它会再次出现在第18题,只不过换了一种问法。也就是说,第1题的时候是正着问,到了18题的时候它就反着问,出题的人摆明就是要看看我的答案跟之前的回答是不是前后有矛盾。
但他很快就不气愤了,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这样才能尽早判断出患者的精神到底是不是卫生,不是吗。
在他答题的桌子对面,靠墙立着一个储藏柜,透过玻璃柜门,可以看见一摞摞用铁皮夹子夹着的病历卡,每个病历卡都有一个编号,摆放得很杂乱,层层叠叠。我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精神不卫生的人,他的病历卡要是塞进去,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也成了其中一个编号,他们就莫名而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组织,像是互助会之类的,他们应当从中选拔出一个头目——教皇之类的人,他估计得是我们这群人中精神顶不卫生的那个。
他可以用Photoshop之类的软件为组织设计一个Logo,我们甚至可以请个专业的广告公司为组织设计一整套CIS,也就是企业识别系统,那里面可以规范成员的礼仪和着装,可以让教皇对我们进行组织性、系统化的督导管理。
在视觉识别方面,我们可以把组织的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等抽象的东西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组织形象。也就是说,只要他把名片递出去的一瞬间,人们通过这张名片上所用的字体、配色、纸张的克数,以及我说话的语气和握手的姿态,完全可以感受到马上要跟他们展开合作的,是一个精神不卫生的人,并且背后有一个组织誓死扞卫着我永远保持不卫生的权利。而在这之前,组织必须先得有一个名字,也许可以叫——“宛平南路600号”。
答完问卷之后,胡医生问他,“有没有过轻生的念头?”他把“自杀”这个词包装了一下。东方说,“这倒没有。我就感觉每天被一个玻璃罩子罩住了似的,耳朵里‘嗡嗡’的,心口总是很痛,手一直抖,握不稳东西。”
胡医生说,“你能选择来看病,这第一步就是做对了。这些症状都是典型的表现。但是没事,吃两个星期药,症状就会好的。但是刚刚开始吃会有点难受,熬过去就好了。”他说得特别轻松,好像自己吃过似的。
还有好多症状他没有向胡医生描述,比如有时候好好走在马路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停了,时间、意识、呼吸全停了,只有车流来来往往;比如每到夜里,躺下来,眼睛就一直盯着窗帘中间的一条缝,不想盯着也不行,大脑不听使唤,盯着盯着天就亮了;比如有时候照镜子也不太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不在——“这里”,我跟“这里”好像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跟这个世界都没什么关系。只有淋浴的时候,热水淋到背上,好像有光进来,很欣喜,觉得自己好了,但不多会儿,眼睛揉一揉,眨两下,那个玻璃罩子又重新压上来。
但面对胡医生,他突然不想讲话了,再多讲任何一个字都觉得困难。
塑料袋里装着胡医生开的药——盒子上写着“百适可”,东方想去买瓶水,该趁早把药吃了,他需要睡觉。由于医院室内空调开得太冷,走出门诊大楼后,明显感觉气温一下子升高了很多。
东方在书报亭买了水,吞下一粒百适可。一抬眼,发现向瑶正迎面走来,手上举着两杯咖啡。东方问她,你怎么来了。她把其中一杯递给我说,不是说好了今天回家做菜的嘛,我来接你啊,菜都买好了。得快点走,车停在路边,再不走当心被贴罚单。
东方之前创业开发过一个社交App,公司走上正轨后越来越忙,基本上没时间在家做菜。他常跟向瑶抱怨说,感觉像是被困在上海了,一点不自由,总有一天我把股份都卖了,啥也不干,就天天在家做菜写诗打发时间,弄个公众号,起个名字,就叫它“读诗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