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源走进房间,看到陌生的摆设楞了一会儿,然后他反应过来自己已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由于出院没多久,王心源的身心还没恢复,仍处于晕晕沉沉、迷迷糊糊的状态。今天好不容易恢复一些了,就要开始适应全新的环境。
王心源内心蔓延出丝丝凄凉的感觉,就好像突然之间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
哎,就这样吧!王心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棵雨花石,用刻刀刻上一个圈圈和一个日期,接着把这颗雨花石丢进了一个玻璃瓶里面。
是的,王心源买了各式各样的玻璃瓶,不是用来装食物的,也不是用来搞艺术的,只是为了装各种石子,更确切的说是为了封存记忆。
他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会回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然后把这件事的日期记录下来外面画上圈圈,放进玻璃瓶里面,他称这个过程叫“封存记忆”,希望借着这样的仪式让不愉快的记忆从身体里面消失。
而今天封存的是10岁之前被送走的事情。那段时间,父亲的业务板块扩大,公司开始由单纯的国内集团发展为跨国集团。当时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一位中国迷,喜欢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的风景,更喜欢中国的艺术作品。
父亲考虑到长期合作的需要,觉得家里必须有一个人深入研究中国艺术,这样才能和合作伙伴有共同话题,也能在以后的对外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他把不到10岁的王心源送去学国画和雕刻工艺。
“闭关”学习的2个月,王心源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画画和雕刻各种物品,有的时候手上起泡、破皮,处理完伤口之后还要继续……
那段时间,他的作品被定期送到父亲那里,如果父亲对作品满意,他能从父亲那里收到一件礼物;假如父亲对作品不满意,那么那一天的训练就会延时。
王心源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熬过那段痛苦的日子的,只知道在叛逆情绪的驱动下,他开始画人、刻人物。他先画好一个极普通的人,然后把父亲的表情非常细致地画到画里面,刻到作品上,很快,他的作品受到了父亲的表扬,于是他被接了回去。
后来,他从父亲的助理那听到消息,说是父亲与合作伙伴聊天的时候谈到中国艺术,父亲乘机把自己刻的作品拿出来展示。巧的是,那位合作伙伴正好也开始学习雕刻艺术,看到一个小孩子的作品能做得那么好,赞不绝口。这一高兴,直接促成了大项目的合作……
当时王心源听到这件事的反应是什么来着?生气,特别生气!他感觉自己就是父亲达成目的的工具。
而今天,当自己再次面临“被送走”的命运,内心那种生气、悲伤的情绪重新被挑了起来。
王心源很想把这段回忆封存,但当他发现自己所用的记录方式居然是“刻字、画”的时候,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所谓的纠结就是这样吧,想忘记又不知不觉想起。这些经历已经内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了,让人无可奈何。他究竟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