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仙侠小说 > 独孤之后复孤独 > 人到中年无锋芒

人到中年无锋芒(2 / 2)

 推荐阅读: 异能重生:学霸女神 农门赘婿:小娘子她又美又飒 我在玄幻世界捡属性 从看见它开始 五行赏金猎人 家在地府,我爸是酆都大帝 影后今天被迫营业了吗 娇妻不二嫁 拾骨娘子 你好2000年
最新网址:hbcjlp.com

在这样的社会化大文化的熏陶下,从高级官僚到普通基层百姓普遍的重文轻武,“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以至于宋真宗时,状元出身的陈尧咨拒绝出任官级更高的武职。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宋人不善也不屑于武力”。

这个和边疆游牧民族的“可引刀头血,睡卧马鞍心”的冷兵器时代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观念,在对武力使用和认知上绝对是两个层次。

也就是说,汉人们在思想上早就解除了武装,所以当那个时代的第一批武将和军士殉国后,这种社会氛围自然不会形成持续的战斗力,维持战争。

再加上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受孟子“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的长期熏陶,不管是政府高级官僚,还是普通老百姓,自然不会再贸然起兵了,因为由于自身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武力解决的思想和手段,就是起兵也毫无用处,甚至起兵造反只能加速自己的死亡,只能打破现在的宁静。

相比于看到汉人们身负“反元复宋”重任,整天想着与他们作对,蒙古人更希望看到中原武林风起云涌,让他们自己去争斗,去打打杀杀,一盘散沙的中原对他们最有利。

大汉、大唐两朝不仅疆域广阔,而且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开疆拓土,而且武力非常强大。

可是赵宋王朝建立之后,由于其国土更小,人口自然也更少,被北方少数民族同化的汉人更多了,此消彼长之下,心怀赵宋的汉人自然更少了,加上赵宋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对军心民心的打击更大。进一步让人民失去保家卫国的勇气。

在宋朝刚刚被蒙古人攻灭之后,中原大地上的反元义军,可谓是星光灿烂,先后涌起并写下不少悲壮的故事。他们有的打着复宋口号以赢得民心,如:宋末的崖山之战和元朝初年的新会抗元起义。有的则打着大宋旗帜,却从未真正做过此类义举,反而搞得民不聊生,一片狼藉。这些义军无论规模、气势、威望、兵力、实力、作战经验等皆不足以与忽必烈的蒙古大军相抗衡,最终只落得一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好不悲惨。

抗元复宋的起义,此起彼伏,延绵不断,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林桂芳的义师。林桂芳的父亲林获,字元辅,号光山,曾任宋朝的琼州太守,致仕居乡。

帝昺驻跸崖山时,林获与护驾的赵宋宗室赵必次相好,结为至交。赵必次原名逊崖,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登进士,被封为上柱国。

元师攻陷临安,随杨妃护二王南逃,由闽到粤最后至崖山,均与陆秀夫、张世杰等参预朝政。及崖山兵败,托嗣(长子赵良钤、次子赵良骢)于林获,乃赴海殉国。

林获担负抚养赵嗣之责,将他们匿藏在睦州东乡。改赵良钤名为林大奴、赵良骢名为林二奴。诗礼庭训,练弓习艺,常年不懈。林获有二子,次子林桂芳好义习武,与赵氏兄弟友爱相投。后来,才有起义复宋之举。

至元二十年三月,林桂芳与赵良钤、赵良骢聚众万余,在皂幕山之西的罗旁竖旗举义,抗元复宋。并号称罗平国,改元“延康“。后被元军万户王守信镇压,林桂芳、赵良钤壮烈牺牲。自此以后,反元复宋的义军越来越少,直至彻底销声匿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