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深知“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崩”的道理,他用人聪不计较其部落、民族、国别、宗教、身世、卑贱、敌友、文武、年龄等问题,只要具有真诚的品格,就会唯才是举,成吉思汗一生都在努力把天下英才聚集到自己的旗帜下,使得蒙古帝国人才资源总量大,各类人才齐备,人人称心如意地贡献才智和力量,建功立业。
在成吉思汗麾下,才华横溢的耶律楚材原本是侍奉金国皇族的契丹人;太师国王木华黎原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别乞的门户奴隶;蒙古大将哲别(郭靖的箭术师父)曾在铁木真与札木合作战时射伤铁木真的脖子,是铁木真的敌人;助军镇戍、屡建奇功的史天倪等数十位汉人世侯,原是南宋人;创立蒙古文字的塔塔统阿原是乃蛮宰相,掌管印信;后宫总管马达达斯原是人称万国通的异国商人……
据刘克仁的祖父刘整所说,当时蒙古国的汗廷上服装五颜六色,语言多种多样,真是人才济济,这些人才来自五湖四海。
这些人,或出身异族,或地位卑微,或为降将,或为商人,或为豪强,不一而足,但都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器重,淋漓尽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为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吉思汗宽恕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最后战败投降的敌人,有时,还亲自说服那些准备慷慨赴死的敌人,将他们收入麾下。
但对出卖自己主子的人,无论抓到他们的主子多么重要,也决不会得到宽恕。
伟大的成吉思汗,为后世之人留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后人在仰望的同时,唯有深深的拜服。刘克仁的祖父刘整,之所以投降蒙古人,就是因为南宋朝廷因容不得人才江河日下,而成吉思汗的继任者们有些“海纳百川”的气度,才最终走上那条路的。
谁成想,打天下容易,坐天下可实在太难了,成吉思汗打天下一路顺风,可是提到治理天下,忽必烈之后的蒙古皇帝们一个个地犯了难了,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再坚持“唯才是举”了。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正所谓“人才之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在人才的录用上,“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成吉思汗知人善用,因材器使,把每个俊彦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可是成吉思汗的后人,既没有他那样的本事,有没有他那样的胸怀,他们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普天之下的汉人们。
其实刘克仁不止一次地想过,若是大元朝廷能够敞开大门,吸纳一些汉人中的有识之士进来,让他们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那样的效果一定是非常不错的。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智勇兼备者,使之典兵;活泼跷捷者,使之守轴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
若是大元皇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能像对待蒙古人,对待兄弟姐妹那样,又何必祖祖辈辈辛辛苦苦打下来担心江山坐不稳呢?
蒙古人入主中原这才短短几十年,就开始有大厦将倾的危机了,不仅独孤信的“武穆军”几次三番地打起旗帜,各地的乱民闹事更是数不胜数,全国各地的物价简直是一团糟。还有那敲骨吸髓的达鲁花赤,在其管辖范围之内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早已激起人民不满,这些都不是好兆头。
刘克仁这样的人,虽然平时言语比较少,但是思考的问题是真的非常多,他不只是一介武夫,更是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他不只是有着沙场征战的将士们那样的冷峻和热血,更有着读书人的忧国忧民和修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