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这一路上想了很多,他想像班超一样,凭借自己的勇气立下不世之功,也想像吕蒙一样,经过自己的努力打拼,成就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
可是他这一生,都在无休止的奋斗中挣扎,因为自打出生之日起,他独孤信就被命运安排得上气不接下气的。
为什么如此说呢?别的孩子有父母照顾和疼爱,他和弟弟没有。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去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谋得一官半职,偏偏蒙古人为主导的大元朝不开科举。历朝历代的起义领袖登高一呼,就会有天下云集响应的景象,他独孤信没有。别人都可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偏偏他独孤信和弟弟杨清风反目成仇。
种种的不痛快都让他给碰到了,而且他带领的“武穆军”这近二十年来,非但没有发展壮大,反而屡战屡败,最终被刘克仁打得七零八落,“武穆军”的将士们有家难回,只能流落江湖。
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种种,独孤信不禁潸然泪下。他对于班超,对于吕蒙,更多的只是羡慕。
吕蒙虽然是个穷小子,但是人家敢打敢拼,说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时的吕蒙,仅仅只有十六岁。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却能说出这么让人感动而心酸的话,励志上进。物质上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吕蒙当时虽然是个穷小子,但是他豪气冲天,勇锐难挡。
贫穷能够把人的意志磨砺成锐利的刀斧,砍断阻挡生命勃发的荆棘。吕蒙很快得到小霸王孙策(孙权的哥哥)的赏识,被任命为别部司马,独掌一支部队。
吕蒙和班超的事迹,真的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可是独孤信呢?他仍然在彷徨,在挣扎,在苦苦支撑。当初和他一起畅谈人生的兄弟们,现在老的老,病的病,走的走,真正能够做到志同道合的,也仅仅剩下了那些和他一起跑马帮的兄弟们了。
可是跑马帮苦啊,一年到头跑不了几趟,寒来暑往,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受尽了苦难,才好不容易挣来了一点家当。独孤信一直想着再次举起“武穆军”的大旗,一直想着恢复汉人的荣光。可是,谁又能保证他能成功呢?
蒙古人的皇帝虽然换得勤,也换得多,但是蒙古人吃饭的本事他们没忘,他们快马弯刀还真的是厉害。其他的什么不行,打仗蒙古人还真的是行。
独孤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孤独过,孤独是独孤信这一生所痛恨却不得不经历的事情。因为他曾经读到过汉人徐干写的《中论·法象》,其中写道:“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
孤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内外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比如外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或独自一人处在某种环境中,即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对象。单身独居的人,都会经常感到孤独。
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同样容易感到孤独,有些环境尽管热闹,但对某个人而言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因为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却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也无法同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联络,于是就会感到特别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