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拽着绳索,蹑手蹑脚地攀缘着上了城墙,又如法炮制,顺着城墙溜了下来。
离开了洛阳城,独孤信一身轻松。只是来的时候骑着马,走的时候却只能徒步而行。
既然徒步而行,那就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地看看这中原大地。那既然要好好走走,好好看看,就要有目标性,独孤信的首选之地就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非常好找,它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独孤信一边走一边看,于次日黄昏时到达龙门石窟。只是物换星移,龙门石窟早已没有以前那般辉煌了。夕阳之下的龙门石窟,看起来颇为荒凉,独孤信在夕阳的余晖下走进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两里有余。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五十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朝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二十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功毕,长宽各十余丈,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独孤信在卢舍那大佛前驻足良久,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令独孤信惊叹不已。
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
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独孤信感受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
当独孤信和大佛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