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有个武功县,武功县有个武功镇,武功镇有个聂家村,聂家村里有个聂守仁,人称聂员外。
聂守仁今年四十有八,娶妻张氏,夫妻恩爱,只是一直没有孩子,为此聂家没少忧愁,聂守仁和张氏试过各种办法,最后,只能求助鬼神,经游方道人指点,夫妇乐善好施,虔心信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前,张氏终于怀孕,并生下个大胖小子,老来得子,夫妻二人好不欢喜,取名瑞麟。
正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聂瑞麟已三岁,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聂守仁年轻时,也读过几年书,有些见识,东汉立国以来,天下儒学再兴,虽然局部还有战争,但和平是大趋势,聂守仁是做买卖的,更清楚这些,所以,他希望聂瑞麟能读书,以后做官,才有出息。
聂家父母的殷切希望,从“瑞麟”二字就能看出来。
今年,张氏又怀上了,也不知是男是女,聂守仁心想着,然后目光落在眼前的青年身上,青年穿着身白衫,打着补丁,洗得发白,脚上是双布鞋,头发束着布条,面相不算白,却很干净,整个人看着就很清爽,让人心生好感。
聂守仁道:“你说你是李老先生的学生,沈伦?可有证据?”
沈伦便是沈伦,他让听雨楼多方寻找,几次确认后,将云霄娘娘的转世,锁定到聂家,他之所以会如此快的找到,并确定是聂家,是因为后世的他,曾听老人说起过聂云霄的故事,聂云霄的“十要杀”和“十要救”的行侠原则,广为流传。
王母的命令是和云霄娘娘转世身结为道侣,自然得亲密接触,思来想去,沈伦正愁如何接近聂家,正巧听雨楼安插到聂家村的眼线回报说聂守仁要给长子聂瑞麟找个先生。
便有此一幕。
李老先生是一位外地来的老儒,据说祖上曾随董仲舒游学,后历经岁月,家道中落,到他父亲这一代,稍有振兴,不料遇上王莽之乱,他随父母四处漂泊,来到武功县后,老父病亡,李老先生遂在此安家,官府听说他读过书,就请他在书院教书,启蒙稚童读书识字,偶尔帮官府做些文书工作,久而久之,便有了些声望,直到去年染病,赋闲在家。
聂守仁一开始想请的就是这位李老先生,有经验,有资历,有成果。
只是,李老先生没等来,却等来了他的学生。
沈伦早有准备,拿出李老先生的书信,道:“这是老师的亲笔信,聂员外请阅!”
沈伦送上书信,聂守仁将信将疑,展开信,他曾读过书,字自然认得,信上写的简单,就是说我老李年纪大了,腿脚不便,身上又有病,精力不足,怕教不好你家麟儿,沈伦是我的远方亲戚,他出身世家大族,饱读诗书,只因战乱,使得家族没落,不得已投奔我老李,听说你家找老师,就让他来你家试试,老聂你放心,我老李这亲戚出身干净,不会给你惹来麻烦,学识比我老李还高,他肯定能教好你家儿子。
聂守仁合上信,他和李老先生有些交情,见过他的字,信的确是李老先生写的,心中疑心稍减,面上露出笑容,再打量沈伦,果然,这沈伦应该是世家大族出身,穿得破旧,纵然落魄,身上依旧有股子贵气,不像是穷苦人家。
世家大族出来的子弟,聂守仁见过,穿着华服,面皮白净,谈吐不凡,远不是他家这种小门小户能高攀的,沈伦的家族纵使没落,底蕴仍在,不知哪年又崛起,能来给自家儿子教书,自然极好。
当然,聂守仁老持成重,依旧考校沈伦几句,聂守仁虽然读过书,但文化程度不算高,问不出什么花样,不外乎诗书上的句子,见沈伦对答如流,聂守仁终于放心下来。
和沈伦谈好工钱,聂守仁便领着沈伦来到旁边儿的茅屋,茅屋约莫两丈见方,里面已备齐书案,以及笔墨纸砚。
说是书案,其实也就是木板拼凑起来,至于笔墨纸砚,都谈不上多好,而且数量极少。
但聂守仁做的已经够好了,这年代穷苦人家读书,哪儿有什么笔墨纸砚,都是在地上、沙上写写画画,笔墨纸砚,价格极为昂贵,以聂家的家境,笔墨纸砚都属于奢侈品,那是世家大族才用得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