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王安石在看到书信内容之后,立刻向康采恩竖起了大拇指。
由于恩荫的缘故,王安石的很多童年都已经拿到了官身,但他们当中真正有本领的人却并不多见,应该像寒假那样的官宦子弟,早就已经是从七品的定忠诚,但他还是更佩服用本事换来的试衔录令,所以才会对康采恩如此赞赏。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可没有到此为止,考虑到康凡即将赶赴溪上前线,皇帝特地允许他以文姿换武资,以方便他在西夏战场展开工作。
这个把王安石激动坏了,因为按照大宋的旧有制度,这种更换资序的方式应该增加一级官品。从八品的试衔录令,因此应该迁转为正八品。
正八品可就跳过了小使臣的阶段,直接进入了大使臣的阶段。
要知道武城的官员序列当中,还有一大坨无品杂阶存在。据王安石所知,如今在溪上战场上厮杀的人当中,哪怕差遣已经到了,足够指挥500人的指挥使,他的本官官阶也有可能是不入流的三班差使,甚至有可能是大将、正名军将之类的。
也就是说,康采恩的这位正八品武官,足够统帅那么两三个指挥的兵力了。再加上他现在仍不能领取差遣,所以他实际上是以私人身份参加这场战争的,有个官身撑死了也只是防人欺负罢了。
不过康采恩还是很高兴的,内殿承制这个八品官职,距离诸司副使只有两步之遥,虽然看上去只是个芝麻绿豆大点的官,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大部分官员的品级都不高,七品八品已经算是中级官员了,有的人在官场里混上20年,还不一定能够拿到一个六品官——王安石这种进士出身的,官员在莫干山上享受着巨大的便利,但他在20年之后,寄禄官也只不过才到六品郎中而已。
这种现象和后来的明清时代有着巨大的不同,人们常说七品县令,但在宋朝时期,选人充当县令,只不过需要八品而已,偶尔有的选人寄禄官虽然到了八品,但他的散官却还在九品上呆着呢。
所以康采恩得到的这个八品武职,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个一辈子都奋斗不上的目标了。
当然在以文抑武的大宋王朝,文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文官,晋升起来其实是非常容易的,至少他们在某棵年数上就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而且五官在模块的等级上也是非常惨烈的,仅仅是在六七品这个档次上,就可以划分为横行和诸司使。虽然看上去只有两个系列而已,但是朱思始阶段就可以划分为42阶,横行序列还有12阶,加起来接近60阶,
根据范仲淹的说法,文官三年一迁转,武官则需要五年,那么纯粹靠模看往上爬的话,从七品升到五品,估计得需要300年——这个只是数学上的结论,从大宋的政治制度上来讲,横行12阶以及以上的遥郡官、正任官,都是不按磨勘,只看军功的。
但即便如此,相较于如此漫长的模块年限,人的一辈子也是明显是不够的。就算是刘几那样活到80的老寿星,也不够这样爬的,所以如果不在边境上拿到点功勋的话,根本没有指望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更何况高级将领的行列当中,注定是有那么三分之一二的人是要交给皇帝的亲信的。
所以在宋朝想要成为高级将领,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