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倾巢出动,对于瓦岗寨来说自然是一件大事,所以有不少人提议,应该轰轰烈烈的举办一场仪式,才能够彰显出众的决心。
但康采恩却不这样认为,出于军事目的的考虑,这次出征最好悄无声息的开始。
原因当然有两点,即出于军事目的的考虑,悄无声息的行动,更容易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而对周围可能存在的潜在敌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隐瞒自己的真实兵力调度,以免为敌人所轻视,继而对山寨带来危险。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政治方面的,康采恩不想给天下的起义军首领们留下朝廷鹰犬的印象,所以,他这次出征并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向朝廷当中的某些官员做了通报而已。
而且康采恩的行军速度非常之缓慢,大有一步三回头,十分担心有人偷袭老巢的架势。
直到有一天,派出去的斥候终于带来了目的地的消息,康采恩才终于改变了原有的行军方案。
消息是这样的,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东平郡突然遭到了隔壁起义军首领孟让的袭击。
这个孟让起义的老巢应该是齐郡才对,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向起义军泛滥的北方发展,反而看中了西边的东平郡。
而根据刚才那个所致,这一幕似乎并没有出现在历史上,换而言之,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它的蝴蝶效应而造成的历史改变,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股改变很快就会彻底的消失在历史轨迹当中了,要是允许他继续做大的话,说不定会带来什么更加奇葩的连锁效应。
但康采恩即便得到了相应的消息,并且准备为之而做出策略上的改变,他也留下了接近六成的军队,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案,慢吞吞的向前前进着,周围的部下们难免就有些不解之处,可是他们的疑『惑』并没有大规模的涌现出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些心直口快的家伙早就已经忍不住要上前线,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而留下来的那些沉稳之徒,则大部分都是些心机深沉的人物,这些人就算是有什么想法,也不会轻易说出来。
于是康采恩的耳根子还算清静,并没有因为需要解释自己的动机,而唧唧歪歪的说上一大堆的话。
倒是他的另外一个做法,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因为他把关羽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而没有派他前往东平郡的战场上进行支援。
按照大多数人对于关羽的武力了解,这个人如果不放在战场上的话,难免有些可惜,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康采恩沿途所做的事情,需要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之下才能进行,而为了保证没人能够撞破其中的奥义,关羽必须留在康采恩的身边,负责他的人身安全。
而且留下来的士兵当中,由于大多数人都出自他的严格训练,所以当康采恩需要办理某些事情的时候,也会用的着关羽的这层关系。
至少这一路上,就有很多人注意到,追在康采恩身边的士兵数量正在慢慢的减少,有很多人担心的认为这个刚刚成立的瓦岗寨,正在面临着一场大逃亡,很多士兵可能因为惧怕上战场,而在半路上选择了相继出逃,所以才导致了,总人数的逐渐减少。
但是这种担心很快就遭到了某些斥候的严厉反驳,他们声称知某些士兵的具体去向,只是主公有严令在先,这件事要进行的十分机密才行,所以那些士兵具体在哪里,反而不方便向这些人泄『露』,但有一点是伺候我们愿意作出保证的,那就是这群消失的伙伴们并没有做逃兵,有任何胆敢往他们身上扣帽子的卑劣行为,都将受到伺候队的私下报复!
这样凶狠的表态,自然也引起了其他建制的强烈不满,但是很快,斥候队那边就传来了更加凶狠的消息,因为这件事情要秘密进行,所以任何人不得再继续讨论总人数减少的问题,有敢违抗命令者,一律送到海外荒蛮之地去做修船的苦役。
隋唐时期的人物,对于海外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但听到苦役这两个字,便有很多人背脊发凉,于是,相关的讨论终于在留下的军队当中停止下来。
由此负责斥候队管理的黄君汉,终于为康采恩带来了一条让他满意的消息。
当然另外一条就没有这么美好了,有单雄信率领的先锋部队,据说已经和孟让的手下们交上了手。从第一站的概况来看,关羽辛辛苦苦训练出的这支军队,好像没有在隋唐战场上打出自己的实力。
这件事的大致进程是这样的。
单雄信在得知康采恩分兵的意图之后,立刻主动请缨拿到了大先锋的职位,他率领着1500人直奔东平郡而去。
在一处地主庄园附近,他们与袭击到此的孟让所部不期而遇,于是一场遭遇战在所难免。
但是双方交手之后,拥有着先进装备的瓦岗军士兵就立刻占据了战场上的优势。
对面的农民起义军,在隋朝严格的武器管控之下,能够使用的大部分兵器都是农具,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被裹挟而来,本身并不具备什么战斗意志,进入连武艺这种事情,对于他们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极其陌生的,于是在战阵之上,这群人根本就不是受过严格训练单雄信部下的对手。
可是他们的人数却实实在在的超过了单雄信的想象,在击退了一股不下两千人的农民义军之后,又有两三支丝毫不逊『色』的队伍,慢慢的靠近了单雄信等人所在的位置。
但雄『性』又岂会因为对方的人数众多而心生畏惧,于是面对三倍之际,他依然率领着士兵们大肆冲杀,而冲杀的结果也没有让他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