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五三章
胜利的后遗症
土军第三军部队在巴格达城里面的暴行终于还是被报道了出来,跟随中国远征军前进的就有一些英法记者,美国记者的也不少。当天远征军发现了巴格达城的异常情况以后,立即上报前线指挥部;已经算得上战场老鸟的马跃,虽然吃惊,但不敢怠慢以及做主,最后以最快速度将此事报告给巴士拉的远征军司令官吴佩孚。政治经验同样丰富的老吴马上回复马跃,带上记者,带上外国记者一起入城。反应过来的马跃以最快时间让部队带上第一时间能找到的所有记者入城,将城里的发生的一切用眼睛和相机记录下来。
进城以后所看到的一切,不仅是记者,就是远征军的普通士兵,也是感到极度震惊;一些记者当场就吐了或者在场用手在胸口划十字念“上帝保佑”,甚至在看到几岁大的小孩也被屠杀之后干脆昏了过去。“这里需要记者,需要很多记者”!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迈克·米林当场对身边的远征军第三十一师第六十二旅的一位团长说到,希望能够得到军队方面的帮助。这个请求被很快送到司令部,吴佩孚大手一挥:“临近战场的伊朗本身就是英国的盟友,就通知他们派一批英国记者到巴格达,允许我们的轰炸机专门运送他们一次”。
就这样,更多的记者进入了巴格达城,更多的有关巴格达城的实况报道通过他们的笔飞到各自的报社;为了满洲这些记者报道的需要,马跃请示吴佩孚以后,从远征军中抽调了六部无线电免费提供给这些记者使用,大大加快了这些报道的时效『性』。巴格达城里的现状是残酷而冷血的,没有人会想到同是*的土耳其军队会对手无寸铁的普通阿拉伯民众动手,而是还是同一个信仰的本教信徒。财物被抢掠,『妇』女被强『奸』(*教义不是严禁做这种事吗?),然后被杀害;老人小孩也被杀害,唯独青壮年很少(被抓丁了)。
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死尸体,看状况是在逃跑时追上后被杀的,或者在近处被枪杀的;房间的门口、院内、角落也是死尸个个。走遍全城,整个巴格达城竟然没有一个活人,全城三十多万人,除了战争前逃走的几万人、被征兵带走的几万人之外,城里剩下的无一活口,二十四万余人被杀,堪称真正的“大屠杀”。幸好现在是冬季,要是在夏季,只需要一天时间这些尸体就会晒爆,瘟疫横行了。清理和掩埋这些尸体,后面到来的远征军二线部队第五十、五十一、五十二等三个师,近四万人用了两天多时间;这三个随同段芝贵到达波斯湾的远征军新组建部队,从此就得了一个外号“掩尸队”,这个外号最后还传到国内,让这些部队的军官非常地恼火和不高兴。不过士兵就不一样,这个话题成为他们向兄弟部队表功的典型事例,也成为他们退位后向孩子夸口的本钱。因为,他们到过西亚战场!出国打过仗!
世界各地报纸的对巴格达城屠杀事件的报道,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人道立场上非常地被动,甚至在他们的帝国内部阿拉伯人为主的地区都出现了『骚』『乱』,人们反对屠杀的『骚』『乱』。对此,土耳其外交大臣伊尔马兹、内务大臣塔拉特亲自主持了一个对外声明会议,说明土耳其和巴格达城里的阿拉伯人同为真主安拉的子民,是不会相互残害的;指责巴格达城的屠杀事件是这个远征军这些异教徒所为,号召全世界*起来一起对抗中国远征军。指责巴格达城的屠杀事件是这个远征军这些异教徒所为,但早已经看了外国报纸报到的阿拉伯人,根本就不相信土耳其人的鬼话,在利雅得的沙特家族族长阿卜杜拉·阿齐兹·伊本·沙特,就利用这一机会,召集阿拉伯地区其他部落武装,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和统治。
为巩固已取得的政权,消除阿拉伯部落各自为政的分裂状态,伊本·沙特在组织强化自己部落武装的同时,还兼任了瓦哈比派的教长,从而确立了(延续至后世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雏形,当然也仅仅是一个雏形;因为有人还不太听他的话,在波斯湾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组织了武装和他叫阵,这个组织或者家族就是沙特家族的死对头拉希德家族。拉希德家族原来是属于北方沙马尔部落,数百年来一直和伊本·沙特祖辈爷爷们为争夺多阿拉伯的控制权而相互争斗;在一八六三年被拉希德家族赶出了利雅得。直到一九〇二年,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才率领一队人马从其家族避难地科威特出发,击败了拉希德家族,从他们手中一举夺回利雅得,沙特家族才又得以恢复对这里的统治。
这一次土耳其人对巴格达城里*什叶派教众的屠杀,对于伊本·沙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让他聚集各部落武装的机会。反抗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人的统治和屠杀是一个目标或者心愿,但从根底上清除或消灭敌对的拉希德家族,扫清沙特家族的宿敌,才是他最大的心愿。借此机会,怎么也要将西面以及南面的拉希德家族武装狠狠地敲打一下,让他们永远都不能再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