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光刻机技术都处于领先的状态。
一直到八十年代,国内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用市场换技术,用空间换时间,贸工技的路线挤压了自主技术成长的空间。
许多企业纷纷开始转型,造成了项目停滞,其中就包括了光刻机项目。
在经济腾飞的底色下,光刻机技术却在逐步没落。
没有顶层设计,集成电路产业自上而下出现了脱节。
原本互为一体的科研体系变成了孤立的三个部分。
产业上的硬件商成了组装厂,给涌入的外资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软件商则成了国外技术体系的附庸,只能跟随别人的标准,原本大量独立开发软件的工程师成了外资企业的代码码农,光刻机产业的光辉最终变成一团惨白色的泡沫。
而KHA75-1这台分布式光刻机就是国内光刻机产业的标杆,同时也是国内光刻机产业的绝唱。
这种为了快速发展而牺牲掉的东西,到了新世纪二十年代后,却成了阻碍华夏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
想要再追赶上,还不知道要花费掉多少时间。
当然,不管是江德铭,还是他穿越前那个时代的科研人员,都深信咱们一定会追上,毕竟咱们本来就是个善于创造奇迹的民族,再搞个光刻机,问题也不算大。
而且丑国那边一向喜欢吹嘘,把各种数据往科幻电影上靠拢,实诚的咱们还差点弄出来了,让丑国人都傻眼了,我只是吹个牛而已,你们怎么就真给做出来了?
江德铭手上的这个KHA75-1型的光刻机,是半自动型光刻机。
在原来的历史上,这台光刻机获得了当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的科技工作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这台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在指标上已经完全对标了隔壁岛国的PLA500-F型。
要知道,那可是八十年代,正是岛国半导体产业大发展的年代。
KHA75-1落地仅仅三年之后,45所就研制出了分步式光刻机样,超越了KHA75整整一代,性能指标直逼当时在光刻机领域如日中天的丑国GCA公司生产的4800DSW光刻机。
可惜在那之后没有没有之后了,等回过神来,差距已经被拉的太远。
现在江德铭得到了这个技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今国内已经拥有全世界最为先进的光刻机技术。
而且凑巧的是,江德铭穿越前因为菊花厂的事件,曾特意去了解过光刻机的历史。
虽然当时那些资料看得他云里雾里的,但至少知道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以后可以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往前走,只要知道大方向,之后的事会容易许多。
而等光刻机制造出来,江德铭制造移动通讯电话的计划也可以提前了,到时可以把还在山沟沟里的任总挖出来。
要想搞手机,在国内可能还真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婚后的第一天,江德铭给自己放了天假,想着留在家里好好照顾白若雪的,但在签到签出了光刻机后,他就知道自己闲不了了。
白若雪现在行动不便,加上两人刚刚成婚,他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