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祗稍有些心动,却还是摇了摇头:“不行,这般下去,土地哪里受的住,总是要养养才成,先生不必多说了。”他又想到了荀彧:“先生不必多说了,若是实在想种上一种,某便划出一块土地给先生,算是全了先生念想,其他的,便不要多说了。”
一副送客的样子,乔阳自然知道这也算是让了步,也不好再得寸进尺,心里却把这事记了下来,此时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产量多或者少,而是如何能有了最最方便的磨面机器,她一边走一边扯了缕头发来绕,想来想去都没想出什么,要是承文在就好了,他脑子一贯好,王老先生应该也是懂这个的吧,日后还要问问,能不能有墨子或者鲁班的后人,好把一些东西给苏出来才是。
她第二天便留了心思,每每记录一个,都问一问人家之前是做什么的,这些农夫本来就是征集而来的,都算的上是流民,万一其中有什么木匠、铁匠的,那也算是捡了漏了,专业的总比业余的好。
问了一天,全都是务农的,竟然没有一个其他的,她也是愁啊,已经另出了钱财把自己的麦子种了下去,只等下了雪,保了暖,明年再看看效果,好不容易得了闲,又在这里碰了壁,眼看着田地都已经整理完了,马上粮食一分,剩下的一交,之后的就是好好的过个冬了乔阳揉了揉额头,看着自己的小本子,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怎么就觉得做什么都麻烦呢?
统计、分粮,个个都要乔阳在一旁,原因就是她那记录的方式虽然很简单,却是只有自己能看得懂。而且,最终每个人分的也都差不多,乔阳看了看枣祗,这位在某些地方还真是意外的心软啊,只是这么做怕是少不了许多麻烦。
说心软,便是因为乔阳发现分粮之前所谓的统计不过是说说而已,不说以前记得清楚不清楚,就是每个人到底贡献了多少力都没办法说清楚,因为如今是集体性质,没有明确的分开什么,其实只依靠那所谓的工分,根本不对,也许努力的那个不懂时节变化,反倒没有轻松的那个种的好,除草费力的不一定比有技巧的更厉害,这本就不公平,故而乔阳也曾想找枣祗谈谈。
然后就被一句话给堵了回来:“这本是第一年,为的也只是展现宽厚,日后引更多的人来,无论如何都不能留了苛责的名声,至于其他的,倒是不重要。”他似乎是极其明白这些人的心理:“先生且放心,这第一年,必然没人胡闹。”语气万分笃定。
乔阳却是被堵得没办法,觉得对,又觉得不对,总是有些想不懂的地方,但如今已成定势,只能徐徐图之,她暗暗的叹了口气,还是先去寻木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