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藏得太好,虽然周明世在兵部待过,也跟过兵营,但是后来又转去了户部,但是从小都是循着十分平凡而不起眼的人生长大的,压根和王将军没有分毫的往来。
按照他儿时的经历来看,周明世也是非常标准的寒门贵子。他生长在许州里极偏的小城,说来还是挺靠近户楠的,不过在他中了榜眼后,就举家搬迁去了中城,再没回去过。二老也是自然病逝,一家也平平稳稳,本分地吃周明世的俸禄过日子,又因为许州实在偏远,乱七八糟的亲戚一概都断了联系。
这中间,一没有生离死别,二没有危在旦夕,三没有什么了不得的致命挫折,这我就弄不明白了,能让他这么死心塌地的,这知遇之恩究竟是哪里来的?
要真论什么能彻底把周明世打倒的事,扒了半天,竟然还要牵扯到一件五年前,他在兵部管的帐出了漏。
本来嘛,大家的帐都是七分真三分假,若是不和人家同流合污,这顶乌纱帽就难以戴得稳当,只是掌握这个度要掌握得牢些。
也算他倒霉,当时马贼正大举侵犯,朝廷拨了金为大军置办粮草军资,结果粮草到了边塞倒都成了霉粮,如果是虑勇将军或者守微将军那也倒还算了,可偏偏触了王将军的逆鳞。
王将军当时没说什么,凯旋归来的时候当初就在朝堂上发了火,说他这次什么褒奖都不要,就想为这些兄弟讨个公道。他们在外头流血流汗,连口米都吃不上,只能捡马贼落荒而逃吃剩下的填腹——这算什么事儿?
皇帝虽然素来和王将军不和,这个时候也要卖他一个面子,不能寒了众将士的心,所以就大发雷霆,当时下了不少人狱,周明世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又忙着发抚慰金和安置百姓,所以户部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又虚又乱的。
这么说来,周明世和王将军非但没有恩,还是有仇的。
至于周明世是怎么出狱,捡回一条小命的,这就更加和王将军无关了。
因为皇帝也是被逼无奈所以才顺着王将军的意思大换血的,所以押着拖着,关了这些人几个月,问了几个领头人的罪,剩下那些就是陪跑的了。
一些有关系的都给保了出去,然而周明世在朝中本没有根基,家里人也没那么财大气粗,有钱去打点,若是这样,那就只能跟着剩下这些人,用头颅的鲜血去告慰这些将士和平息王将军的怒火了。
这个出去的机缘说来也是荒唐,当时他科举时,主考官是户部的张大人,他这个三甲还是他提进来的,或许是惜才,也或许是他当时正和王将军、兵部怄气,大手一挥,以户部人手不够的理由,让他们将功折罪,一口气点了六七个人出来。
王将军气得又去朝上闹了一通,为着这两个脑袋他连皇帝也不忌惮了,兵符也不要了。
张大人阴阳怪气,嘴上说得好听,意思是用完了一定缘分不动放回大牢给王将军慢慢砍。
皇帝当时也确实被吵烦了,已经杀了不少人,王将军还斤斤计较,何尝不是对于天子威严的质疑?张大人算准了这点,把他们从牢里提走,叫王将军干瞪眼,这事儿就算是过了,也再没把人还回去。
就这样,周明世成了户部的一员,后来又不知怎的,机缘巧合地入了皇帝的眼。
黄锃讲完这一段,喘了口气,评价道:“张大人这事做得也太不厚道,不过王将军也不得不吃了这个暗亏。”
张大人和王将军不对头,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先前总潜伏在我心底蠢蠢欲动的念头此时扑棱着翅膀贴着我的耳朵振了起来,一霎时激起了一身的冷汗。
那个声音蛊惑着,从我的身体里传出来。
不对。你想错了。你漏掉了。回头看,仔仔细细再看一遍,慢慢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