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们回忆学生时代。
有文名为《桃花源记》,乃是东晋时期着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
陶渊明何许人也?人尽皆知,其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先生”,乃是中华历史记录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智,不同流俗。这里不说他前半生的经历以及性格,只说在其后半生,历经沧桑,厌倦官场之后的人生写照,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最后还是要回到他的称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为什么会有这称号?自然是跟他的经历和文风有关。
陶渊明历经官场尔虞我诈,心累疲倦,后归返田园,自此怡然自得,洒脱一生,他所作的田园诗皆是淳朴而又梦幻,是人心深处最为向往的意境,因此被南朝钟嵘称呼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在他的诗作中,最出名的要数《桃花源记》,其中所写乃是世人之向往,如幻泡沫。
那么既然是幻想,那么自然而然会有人想,其诗作所言皆只是想象而已,并非真实存在?这一点,陶渊明不曾承认也没有否认,也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也许是觉得没必要。为什么没意义?因为那只是听一个渔人说,为什么觉得没必要?因为说出去也没人信,那么无论有没有人信,只要他信就够了。
我想即我意,我意即我想,不说在不在,不再说不在,它在不用说,不说它也在。
在这里,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在当时,其实陶渊明并非诗词大家,他的诗作并非大众所推广,在这首诗刚出来时,有很多人取笑他,说你是不是做梦做多了,怎么会想到这种事情,这天下哪里有这种世外桃源?况且,你说有个渔夫,是哪个渔夫?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就让他出来作证。
对此,陶渊明洒然一笑,他不做解释,也不做争辩,任人游说,因为,他只是作为一个听众,虽然了解事情始末,但究竟真假,他无心追究,因为他向往那样的生活,他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个渔夫,能够远离这个纷争乱世,过着那种田园生活。
其实在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只是都不曾记载下来,或者流传下来而已,因为有很多人试图寻找,都没有找到,就好像“天涯海角”,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找不到。
所以在这里,可以做出两种猜测,其一,那渔夫所说为假,只是想逗逗陶渊明而已,不曾想竟然演变成这样、其二,那渔夫所说为真,他亲身经历,并且亲眼所见,只是后来再寻找时连路都不见,更不要说找到桃花源,这如何解释?唯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皆为虚幻。这倒不是说这一切都是他想象出来,而是有存在让他看到虚幻的这一切,那么既然能够让他看到,自然能让他看不到,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个渔夫在之后找不到这桃花源了。
那么这存在是什么?自然不会是人,那如果不是神仙,就只能是魑魅魍魉中的一类了。那么究竟是精、灵、鬼、怪哪一类?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会不会是这桃花源一直在移动,所以后来找不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后面的文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为: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也就是说,渔夫在这桃花源里住了了好几天,等他出来时依旧是按照原路返回,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可以将移动这个可能性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