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236.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两章合一)
今年,正值开学季,央视一套制作了“开学·中夏新青年”系列专题节目,在《天气预报》后面放送。
顾名思义,这个节目就是树立中夏40岁以下的杰出青年作为进步典范,激励全国学子们向着先进人物看齐。
在1990年,晚间新闻和《天气预报》播出结束后,还不是大家熟悉的《焦点论谈》。
《焦点论谈》要等到1994年才会开播。
所以,这个时段暂时播放一下专题节目,也没什么问题。
从9月1号开始,一直到9月5日,央视一套每天都会播放一位中夏先进青年的纪录片,时常为一个小时。
这五位先进个人,均是四十岁以下,来自各行各业。
有扎根基层的干部;
有驻守边疆多年的战士;
有献身科研的科学家;
有执着公益的乡村教师。
在五个人当中,赵德彬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唯一的商界人士。
既然央视要制作关于中夏杰出青年的专题节目节目,赵德彬入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公,
就个人实绩来说,整个中夏的20岁左右的青年,能做出比赵德彬更大成就的人,应该是没有;
就安全系数来说,赵德彬身家清白、又红又专,没有不良嗜好,思想也非常端正,一向很得上头的青眼。
在官方眼中,赵德彬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稳重,为人低调谦虚,一心钻研技术,还特别热爱中夏,没有商人那么多的花花肠子。
像这样的有思想、有觉悟的大好青年,人设崩塌的概率微乎其微。
所以,官方屡屡为赵德彬站台,一直有把赵德彬树立成先进典型的意思。
于私,
赵德彬公司跟央视来往密切,关系一直很好……
综上所述,不管于公于私,赵德彬上这次专题节目都是名副其实。
又因为VK 1991解决了入侵者病毒的关系,中夏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一把,刷新了歪果人“中夏是IT技术的荒漠”的观点。
虽然,刻板印象不会因为单个事件骤然改变,但有了保护伞科技的存在,中夏至少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这种说法。
种种原因加起来,央视把赵德彬放在了五人序列的第一位。
于是,赵德彬的纪录片,在9月1日这个有特殊意义(开学)的日子与全国人民见面了。
当马华成看到节目片头的介绍确实是赵德彬的纪录片,他连忙掏出大哥大,给王江平打电话。
在电话中,马华成嘱咐王江平赶紧打开德平科技的电视,用掌中宝(摄像机),把赵德彬的纪录片给录下来,等他们回来之后让他们看看。
王江平一听,程序也不写了,立刻打开电视收看节目。
待马华成挂断电话,片头刚好结束。
“1971年夏天,赵德彬出生在海右省平海市胶莱县下辖的一个小村庄里,他的父母都是镇上中学的老师……”
伴随着旁白的解说,赵德彬的纪录片正式开始。
纪录片里关于赵德彬的成长环境,以及高中学习的内容,大多都取材自海右电视台去年对赵德彬学校、家庭的实地走访,央视对海右电视台的素材重新进行了选材和剪辑。
当胶莱一中和赵家沟村的泥胚房老屋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见过赵德彬的同学们都吃了一惊。
“哗,赵德彬竟然系从农村出来的!”
“完全看不出,我一直以为赵德彬是国都人。”
“我一早就知他是海右人,但我一直以为他屋里条件很好,是富商家庭之类的……”
“他凭这种条件都能考全国第一,实在太犀利了!”
在这个时代,城乡教育资源相差悬殊,能考上大学的多半是城市孩子。
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一般能考上中专、大专就很不错了。
赵德彬的同学,很多都是城里人,农村孩子非常少。
可能是金钱带来的加成,赵德彬举手投足之间的气质和气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再加上赵德彬一贯是“左别BB机,右悬大哥大”的土豪形象,所到之处都是“吃好喝好”,又传说赵德彬名下有好几家公司……
一来二去,只要是和赵德彬接触过的同学,都以为他是巨富家庭出身,要么就是高馆之子。
见到大家都很诧异,马华成哈哈一笑:“我一开始都以为赵德彬屋里特别有钱,后尾才知,他的钱都系自己挣的,他屋里帮他的忙实在有限。”
陈义丹也属于震惊份子中的一员,他连忙问道:“不靠父母,那他系靠什么赚这么多钱的?”
“别急,继续看,后面肯定会讲。”
纪录片拍的很好,不仅讲了赵德彬的学习,还展示了赵德彬上学时的生活,甚至还播放了一小段赵德彬在家里的梅花桩上练功的片段。
在这个纪录片中,赵德彬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高考状元”,而是一个调皮捣蛋、喜欢武术、英语曾考过个位数的农村孩子。
在介绍到赵德彬的高考成绩后,“状元”这一部分便结束了,接下来,赵德彬的身份变成了“杰出的青年企业家”。
也是在这一部分,观众们了解到了赵德彬的创业过程: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赵德彬立志给自己赚大学学费;
他搭同乡的车到了申沪,路上遇到车匪路霸险些丧命,好在他急中生智,制服了数个持械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