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七章辽东大学墨学院
墨家的命运,相当的坎坷。这主要是跟他们的理念有关,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墨家的理念简单来说是就是兼爱和非攻。
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则是:“仁为核心、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
单从核心思想的层面来说,墨家和儒家其实都还不错,就像某党的三民主义一样,站在今天的立场而言,三民主义并不过时,也不落后,早在一百年前,提出的民生主义,就是要平分地权,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控国民生计。
然而问题,再好的经,碰到歪和尚也给念歪了,孔孟提倡民为重,可事实上,儒家从来没有把民放在心上,一直只是作为一个打击政敌的口号而已,动不动就是与民争利,这个民,不是农民的民,也不是国民的民,而是士绅阶级。
墨家理念实在太超前,如果放在今天的这个国际和国家大环境中,墨家的发展肯定不错,他们或许会成为声势显赫的发明家、人道主义救援队,还有各种受人尊敬的学者。
墨家祖师爷墨子诞生于春秋这个百家争鸣、却又战乱频繁的年代,这位伟大的先贤可能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步步爬上来的开山祖师爷了,也正是因为在社会底层目睹了太多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的苦难,这位先贤强烈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时候,他千里迢迢赶到楚国去,冒着被楚王剁成肉酱的危险跟当时名满天下的机关学大师公输班大斗法,最终挫败公输班,说服楚王打消了攻宋的念头,这还不算什么,最难得的是除了楚王等少数人之外,竟然没有人知道他孤身一人救了宋国。
这种高贵的品质也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才有了孟胜殉城、腹䵍(墨家巨子)杀子等可歌可泣的事迹。
但是到了秦汉之交,原本无比辉煌的墨家却渐渐淡出了中华文化的航道,究其原因,一来固然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勾结,不断打压墨家。二来,也是因为墨家的思想觉悟要求实在太高了,从墨家钜子到普通弟子,差不多都是用圣人的标准在要求自己,要求同伴。放眼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
相比之下,儒家就没这么严了,即便是斯文败类,只要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能出人头地,甚至出将入相。当时的人都认为墨家不会玩文雅的词藻,只知道干巴巴的写出文章的大意,实在是掉价,而且墨家的生活跟苦行僧似的,这种活法实在是太枯燥了,难以忍受。
提起前尘往事,墨铧的脸上不禁浮现一丝无奈的感慨:“古往今来,朝代更迭,一代新人换旧人,可世人还是那么愚昧和狭隘,墨家谈科学,可惜人们宁愿相信虚无缥缈的蓍草龟甲。墨家崇尚技术发明,可惜在夸夸其谈的仕人眼里,这些不过是匠人之作,奇技淫巧,对我们的心血不屑一顾,愿意投入墨家门下的人越来越少,到现在仅仅只剩下两名弟子了!”
“唉,真是太可惜了。”
墨明智冲全旭拱手为礼道:“不瞒侯爷,老朽此番带着两名弟子现身,实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老先生请讲!”
墨铧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望着全旭道:“不瞒侯爷,七年前老朽正好路过大名府,侯爷刚在大名府大展拳脚的时候老朽就注意上你了。这些年,侯爷步步高升,从一个小小的大名府的一个地主,一路蹿升到王侯之尊,着实令人敬佩,只是大人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地方,都明显带着墨家的影子,老朽想冒昧问一句,侯爷是否是我墨家分支的弟子?”
全旭微微愣了一下:“老先生为什么会这样想?”
墨铧坦率的道:“我墨家分支众多,虽然日益衰微,但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一些东西传承下来的,侯爷的行事作风跟墨家实在太相似了,老朽想知道大人的师承。”
也难怪墨铧会如此想,全旭的风格,与墨家的思想实在是太贴近了,就像全旭的起家之路,就是收流无数流民,从大名府地主手中购买地主,带着他们耕作和开设一座座工厂,同时,开设金梯书院。
金梯书院是大明第一所不收学费,而且为学生提供校服、鞋子、餐食,以及书本、笔墨纸砚的学校。同时,与大部分儒家门徒相比,全旭非常另类。
大明士绅放贷,大部分都是九出十三归,利滚利的高利贷,不把百姓搞得卖儿卖女,那是永不罢休。而全旭对外放贷,通常只收两成利,而且没有能力偿还,那还可以延期,在外人看来,全旭简直就是博爱。
更何况,全旭非常重视工匠的待遇,在辽东的工业党体系内,各种职业中收入最高的其实并不是军人,而是工匠,特别是技术高超的工匠。
最最最关键的是,全旭摆明了车马,与天下至尊的儒家公开对抗,这种对抗其实从很早就开始了,从金梯书院到辽东大学,所有的全旭建造的学校,学生从来不会参加科举考试,现在更是直接炮轰儒家的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