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钱多数都是在53年至55年那三年攒的。
那时候战争已经结束,横行乡里的土匪流寇都被消灭,社会安定,再加上土改之后,只要是贫民都能分到田地,少则五六亩,多则十几亩。王家人口多,分的地自然也多,一家子都是壮劳力,把田伺候得非常好,收成自然也不错。再加上几个媳妇手也巧,又养了些鸡和猪,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是,自从田地收归集体,他们的分红就一年比一年少,这几年拉拉杂杂才攒了三百多,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
钱淑兰心里直叹气,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十几年呢。
她颠了颠手里的钞票,因为现在还没有一百元,最大的面值也就十块钱,也称大黑拾,这沓钱还是挺有份量的。好在这老太太是把钱全都用线扎好,放在一个木匣子里的。
想想这笔钱能买多少东西。
就她所知道的物价来说,一斤大米也就一毛六,想想,她手里的钱都能买上八千多斤大米了。
如果她用来买红薯,相信只靠这些钱也能养活一大家子。可又一细想,觉得操作挺难。
买这么多粮食,很难不被人盯上。
尤其到了灾荒时期,饿急了眼的人什么道德操守全都顾不上了。
想到这里,钱淑兰又觉得自己不能只救自己一家,也得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比如说,她是不是应该找她的好侄儿说一说,毕竟对方是大队长嘛,在村子里也算小有权力。
她打定主意之后,又开始数抽屉里其他东西,还有一小包的零钱,最小的一分钱,最大的五毛钱,大概有一百多张。
等钱淑兰盘好家底儿之后,她把柜子重新锁上,用葫芦瓢舀了一斤高梁面出了房门。
站到院子里,钱淑兰一眼就看到正在喂猪的三儿媳妇李春花。她是个老实能干的人,因为只生了三个丫头,在老王家一直没有地位,被原身各种嫌弃,家里的脏活累活全丢给她干。
钱淑兰板着脸,尽量不崩人设,“春花,先别喂猪了,先做响饭(中午饭)吧。”
李春花立刻把手里的活停下,洗洗手,往自己身上擦,接过钱淑兰手里的高粱面。
钱淑兰注意到她身上的衣服打着一个接一个的补丁,洗得都发白了不说,袖口还磨破了。
钱淑兰想到刚刚抽屉里的那一点布票,想着到时候给李春花做身新衣服吧。理由嘛,就是家里这两头猪都是她养的,特地奖励给她的。
她还没说话,就见到李春花惊讶地抬头,“娘,这么多高粱面是要做饼子吗?”
钱淑兰摇摇头,“烧糊糊吧,厚一点,大家都能吃饱。不过还是要吃红薯。”
在她没买到足够多的粮食之前,还是省着点。要不然,粮食全吃光了,她又买不到,灾荒怎么度过?
李春花虽然有些惊讶今天婆婆为什么会拿这么多高粱面烧糊糊,可到底还是不敢反对。
朝自己屋里喊了一声“小梅”,一个半大孩子立刻从屋里跑了出来。帮着自家亲娘喂猪去了。
钱淑兰看她们安排得很好,转身就走,刚走出院子,就看到从外面跑进来几个孩子,差点把她撞倒。
“奶,你没事吧?”与她扑个照面的孩子大约十二岁,大名叫王正国,小名就叫正国。
钱淑兰摇摇头,这才注意离她几步远的地方还站着另外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子,一个十二岁叫小荷,一个八岁叫小莲。都长得极其瘦吧。
此时正一脸胆怯看着她,似乎很怕她发火的样子。
钱淑兰叹了一口气,既不安慰,也不发火,直接走出院子。
这种两面不讨好的事儿,钱淑兰自然不会去做,所以她就当作没看到。
该吃吃,该喝喝。她在心里暗自寻思是不是该跟王守智说她要提前回村,也好让他找车送自己回去。
吃完饭后,钱淑兰收拾好碗筷,准备到门外灶房去洗,就听两人在门外嘀咕。虽然知道偷听人说话很不好,可钱淑兰还是好奇心作祟凑了过去。
“你看看你出得这是什么烂主意,你娘根本就不疼你。咱俩都做得这样明显了,她却跟个瞎子似的装看不到。我看她就没把你当儿子。王守智,昨晚你可答应我了,一定把你娘赶回乡下的,要不然林芳那事我跟你没完。”李彩英声音有点大,钱淑兰在里面听得清清楚楚。
王守智似乎是在讨饶,无奈叹气,“我哪知道娘会不接招呢。”
李彩英哼了一声,“我看她八成是看上这城里日子好,想赖在这不肯走了。”
王守智声音有些颓废,“要不,晚上我去问我娘。”
“行,这可是你说的。”
说着,两人就走远了。
钱淑兰气得想揍人!这么个白眼狼!
她不过就是住几天,天天给他们烧饭,居然还被嫌弃。
同时,钱淑兰又在心里反思,难道她这个娘当的这么差劲吗?差劲到儿子儿媳恨不得她马上走。
不过,很快,钱淑兰就消气了,她气个什么劲儿,她又不是王守智的亲娘,更何况她本身也决定离开了。
从她住进来,刚开始的时候,王守智还能因为她做饭给他吃,关心他,对他嘘寒问暖涨了点孝心值,只是等孝心值涨到7就不再涨了。
而,李彩英就一直处于0的状态。
既然这教育法子不管用,那干脆她就另辟蹊径吧!
晚上吃完饭,当王守智旁敲侧击问她什么时候走的时候,钱淑兰很干脆,“明天我就走,只是,我必须得跟你们谈谈赡养费的问题。”说着,丝毫不留情面地指着关上的房门,“把彩英喊进来吧。”
这个动作一点也没给王守智留面子,把他尴尬得脸都红了。
李彩英趴在门外听到她婆婆说明天就走,高兴得不行。又听说要赡养费,心里就有些不高兴,随后又听老虔婆喊她。立刻现身,把门推开,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