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韬的屯田兵团在收编各路降兵、流民之后,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万人。
一半以上的人们都是麦子播种后才来到义阳八郡的,他们多半被发去整修水利、整修道路、挖掘煤矿、整修田地等基础事宜,等到麦子收割完了,他们才分到地,他们把屯田兵团发下来的谷子种子播下去以后,他们还需要五个月的小麦维持生计,这些人一天一斤即可,也要八千多万斤小麦。
如此算来,魏延还剩下四亿五千万市斤小麦积压在仓库里,除了明年各地屯田的小麦种子,还预留半年的粮食,还剩下一亿多市斤小麦,按道理魏延是不应该再去其他地方购置粮食了,魏延却还让黄承彦等官办粮商在甘宁水师护送下,前去各个地方购置粮食,哪怕那些地方的粮食比义阳八郡这边贵上很多,黄承彦派去的掌柜们传报说买了不合算,魏延还是一个字,买!
在这东汉末年已近三国乱世,粮食绝对是最重要的战略物品,没有之一。
现在的义阳八郡在魏延强力治理下,渐渐恢复原来的气象,成为大汉一片安静的沃土,其他地方有战乱,民众一直不得安宁,自然无心种田,反正种了也是给那些贼兵糟蹋了,民众很多都流离失所,很多都落草为寇,不管是做流民还是流寇,粮食对他们始终是最重要的东西,魏延便用那一亿多小麦来诱使更多的流民、流寇来义阳八郡。
在魏延眼里,比粮食而更重要的是人口,人口越多,耕作的田地越多,收获上来的粮食就越多,能够征用的兵役人口就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魏延是想要更多的人口,怎奈因为此前袁术、曹操、刘表的入侵,不但其他州郡的流民觉得义阳八郡战乱不断舍弃不来,连魏延本来就笼络到的流民也弃之而去,反观公孙度的辽东、刘表的半个荆州、刘璋的益州都逐渐从战乱之中安定下来,成为附近战乱地区民众争先恐后扶老携幼前往投奔的地方,此消彼长,不由得魏延不心急如焚。
魏延便连连发布了几项政策,以鼓励外来流民踊跃进入义阳八郡安居乐业。
第一点,流民不再强制编入屯田,毕竟屯田比起正常的均分田自耕农来说,拿去四五成的收入,剥削太重,难以持久,同时魏延亦觉得屯田兵团下辖一百万人,规模过大,有些尾大不掉,有心减少屯田兵团下辖民众人数,便规定日后只有俘虏兵、盗贼等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才入屯田兵团。
第二点,流民进入义阳八郡直接去当地官府登记造册,可领人均十亩的均分田,第一年可领取免费种子并免除赋税,从第二年才开始征收一亩两斗的薄赋,流民参与基础建设,每天每人都可以享受五十到一百钱不等的补助。
第三点,流民可免费入住统一建造的宅院,流民的子女统一免费入读各郡县乡亭设置的中小学堂,流民可享受各郡县乡亭设置医疗所的医疗服务,流民可参军入伍加入地方郡县乡兵,总之一句话,义阳八郡本地人享受的一切普遍的福利待遇,外来的流民均可享受。
魏延特别在意第三点,因为他在后世特别瞧不起帝都、魔都的一小簇本地土著无限狭小的心胸,在他看来,搞本地土著、外地移民之间的两极分化是再愚蠢不过的,既然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者,都是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又何必分本地人、外地人呢,魏延当政,绝对不能设置那样错误的户口制度,亦不能坐视民间出现的互相歧视,要强硬地让民众接受本地人外地人皆平等的观念。
因为辽东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兖州的曹操都意识到人口、粮食的重要性,他们都努力地招揽流民,也都效仿魏延的惠民政策,他们地盘附近的流民也不愿意舍近求远,投奔义阳八郡。
一时之间,魏延的政策一出,并未收到应者云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