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辽东属于七雄之一的燕地,十六国后高句丽崛起,经过隋唐两朝的攻伐,高句丽彻底融入了中国,汉代置过四郡,三国时为昌黎郡。
长期以来,辽东向来是多民族的混居之地,在金国时期人口一度达到顶峰,元朝时整个辽东的汉族人口包括改为汉姓的熟女真大概有五十万左右。
元末明初红巾军进入辽东,与元军互相争夺百姓,四年混战使得辽东人口急剧减少,明朝立国,官府统计的汉人户籍人口不超过十万人,这些汉人大多自称辽人。
当时有大量汉人逃到了朝鲜半岛避难定居,由于战局失败,元朝将领纳哈出和也速裹挟了大量辽西人北迁。
为了防御残元南下,朱元璋下旨强制迁徙辽西八万户百姓入关,迁徙北平府二十多万金人和十数万元人分散到各地,迁徙各省汉民充实北方和辽东。
修建定辽左、定辽前、定辽中、定辽后、东宁、金州、夏州、盖州、海州、辽海、沈阳中、沈阳左、沈阳右等十三卫所,一度令原本世代繁衍生息的土著汉籍军人不足两万人,其余都是充实而来的关内汉人。
朱元璋的决定毫无疑问非常英明,自宋代以来居住于辽东的汉人,民族杂交被鲜卑辽金元统治了数百年,其本民族的烙印已经日渐模糊了,根本不在乎为谁而战。
移民辽东的汉人以军户为主,就像是大航海时代的欧洲移民一样,都属于武装移民,陆续迁徙大概十万人。
洪武二十八年,明朝彻底击败了纳哈出后,得到其军民将近二十二万人之多,另有六万余人因受降失误于松花江北逃散,大部分进入了朝鲜,小部分被女真人所掠夺,后来朝鲜主动归还了数万人。
纳哈出的投降使得辽东基本安稳下来。朵颜卫的设立让大多数蒙古部族放下武器,老老实实的以游牧为生,女真人为了过好日子也为了躲避大兴安岭以北的蒙古人屠刀纷纷南下,这令一度没有人烟的辽西人口增长迅速。
如今辽东总人口根本无法统计,大概少数民族的人数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官府在册的治下汉人为主体的百姓四十余万,家家户户皆是军户,能够动员军士二十余万人。
朱元璋的苦心经营,给子孙留下了珍贵遗产,永乐大帝之所以能够设立名传后世。不亚于安东大都督府的奴儿干都司。都是建立在太祖皇帝的功劳之上。
满清的崛起有着许许多多必然和偶然因素。而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辽东之策没有什么错误,都是顺应了现有条件,还是应了那句徐灏的老话,后代子孙没有出息。怨得了谁?
如今汉人在辽东实际占据的区域每年都在扩大中,而每一年都会有汉人源源不断的迁徙过来充实人口。朱允炆登基后,卫增加到了十九个,千户所一共八十多个,常备兵力十三万人,屯田军六万人,明朝的势力在辽东拥有着绝对优势。
最近徐灏一直在琢磨辽东,发现朝廷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太宽松了,初期可以迅速凝聚其心。往后就会变为麻烦。
归附的朝鲜人有三万,女真人有两万多,蒙古人迁徙不定不算治下之民。相对于汉人死规定的军户世代从军,耕作织布外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劳役,战时得提供后勤补给。就算不打仗家里的男丁也得作为预备役的舍丁,负担太重了。也因为辽东大部分地区没有设置衙门,以卫所的独立性,长此以往军户很容易会沦为军官的私有财产。
而朝廷对朝鲜女真的政策可谓是赋役轻松,任其自治,每五丁才抽一人为军,杀人犯罪卫所也往往鞭长莫及,不怪时常有百姓感叹“生于辽不如走于胡”,这就是为何满清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原因,明朝中后期太多人宁肯为奴也不愿受到朝廷和军官的多重剥削压迫。
“取消军户制,政策往汉人倾斜,还得在辽东设置府县,把熟女真都迁到关内来,重视商业获取赋税以代替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把该做的事都做了,临死前不留下遗憾就行。”
徐灏最终下了断语,可惜说的容易做却难,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太多的难题和阻碍。
不过徐灏认为起码二三十年内无需急于撤销军户制度,因现在是国力的上升期,会给国库省下无数钱财。洪武朝二十年来,辽东开垦农田两万多亩,种植水稻小麦黄豆棉花等等粮食作物,一年产出四万多石,风调雨顺之年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如果再加上土豆玉米地瓜的话?
而且也不能所有地方都取消掉军户,有些地域还是需要保留,就像后世的新疆生产兵团,不能搞一刀切。
忽然香菱笑嘻嘻的飘然而至,三个月的时间足以令她从父母逝世的悲痛中走出来。
“给你。”
徐灏看着芊芊素手递过来的纸笺,笑着打趣道:“要说这大户人家就属保媒拉纤的丫鬟最坏了,往往自己先和公子有了一腿,就非要拉着自家小姐一起下水。”
香菱立时不乐意的道:“我可是公子的丫头,帮着偷香窃玉还数落人家,今后若想有下一次,可不能够了,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