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刘启所料,袁盎此时,正在长信宫拜会太皇太后薄氏。
不用看别人,光是身为太后的窦漪房,哪怕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也依旧躬身侍奉在薄太后身旁,接待袁盎就可以看出,‘袁盎’这两个字,在东宫两位太后心中的分量。
袁盎却也没安然而坐,依旧恭敬的站在殿下,无论薄太后怎么劝,都死活不愿意坐下。
老太后无奈的摇头叹息着,拉着儿媳窦漪房的手坐下,袁盎这才肯跪坐在殿下下首,却也是一副危襟正坐的模样。
合煦一笑,薄太后瓮声道:“到了哀家这长信宫,袁先生大可不必在意这些俗礼才是啊~”
袁盎闻言,面上却是一丝不苟,严肃道:“太后,此人臣之礼,不可轻废···”
看着袁盎这幅模样,薄太后心中赞叹之余,也是不得不开口道:“袁先生所言甚是···”
老太后言辞间,已是隐隐有了道罪的意思!
见好就收,袁盎赶忙叩首道:“太后言重,臣死罪···”
短短几句话间,形势就被袁盎完全逆转:原本袁盎为自己开脱求情,太后恩赦其罪的状况,彻底不复存在。
不得不说,袁盎对人心的拿捏,堪称一绝。
作为经历过吕氏乱政、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以及先帝自代入长安,继大统的老臣,袁盎实在太清楚,这两位太后的三寸在哪里了。
现在的薄太后,作为刘邦法理上的正室,最为担心的,就是有人拿她跟吕后扯到一起。
早年间,陈平亡故,先帝逮着机会把周勃也干趴,彻底掌权之后,心存不满的朝臣就开始鼓噪:薄氏外戚骄纵,几有吕氏之姿!
得知此事的薄太后大惊失色,从此再也不敢对朝政有一丝一毫的议论。
此事发展到最后,以车骑将军、轵侯薄昭身死而告终。
薄昭,薄太后胞弟;自先帝从代地入长安之时便跟随身边,以为臂膀。
光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文帝刘恒有多看中薄昭了——诸侯大臣扫灭诸吕后,陈平周勃决定迎立无权无势的刘恒。
得到消息的刘恒,在懵逼之余,本能的感到了一丝戒备。
——这不会是吕后设计,要杀我吧?
要知道高帝刘邦生前,共有八子封王;到刘恒得知自己被迎入长安时,活着的就剩下淮南王刘长了!
其他的,几乎都被吕后害死!
不敢去长安,又不敢冒‘可能得罪太后’的风险,刘恒决定派个人去长安,看看情况再做决定。
这个被派往长安的侦察兵,就是刘恒的舅舅薄昭。
到长安之后,薄昭找到周勃,问清了事情经过,又在长安打听了许久,才回代国告诉刘恒:是真的,吕后凉了,大臣们推举你做皇帝。
刘恒这才安下心来,带着中大奖的激动心情,去长安做皇帝。
到了长安登基之后,刘恒发现情况不太对——自己好像是个泥塑雕像啊?
不行,得掌权,不然这皇帝做的有什么意思?
而在刘恒与朝臣争班夺权,暗自角力的过程中,薄昭也是出了大力的。
当时,刘恒遇到的局面,比刘启刚登基时还要恶劣!
刘启登基时,朝臣就算不是自己的心腹,起码还是先帝老爹的亲信,多少还会顾忌影响;这也是刘启在一年内就整合朝堂势力,彻底掌控住权力和兵权的原因。
而刘恒登基后的朝臣,个顶个都是‘开国功臣’、‘高帝心腹’,根本不是刘恒惹得起的···
当时的情况,刘恒或许只能用‘绝望’来形容。
朝堂上,基本都是丞相陈平说了算;兵权,则全部掌控在太尉周勃手中。
毫不夸张的说,刘恒做了皇帝之后,权力还没做代王时大!
做代王时,刘恒起码能决定自己国内的官员任免,以及施政大略;做了皇帝,他却只能坐在御座上,等着陈平周勃提出意见,然后无奈的点头表示同意···
对这种情况,刘恒做出的举措就是——先掌握一定的兵权。
薄昭‘轵侯’的爵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得来的。
刘恒以‘恩封功臣’为由,封舅舅薄昭为轵侯之后,又以‘太尉年老’为借口,任命薄昭为车骑将军,以此和周勃抗衡。
对于陈平,刘恒则是选择了司马懿那一招——只要我能拖死他,天下就是我的。
不出刘恒所料,陈平没能活的比他更久,最终死在丞相任上,刘恒掌控了朝堂咽喉。
而失去了朝堂后,周勃独木难支,最终被刘恒以‘私蓄兵甲’的理由缉拿;最后又留了一线,派薄昭出来唱了个红脸,饶了周勃一命。
在刘恒从登基到掌权的整个过程中,薄昭始终都是刘恒最为信重的左膀右臂;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都没能躲过兔死狗烹。
刘恒掌权之后,朝臣对周勃的遭遇,顿时有了一丝兔死狐悲之感;取代周勃掌控兵权的薄昭就成了朝臣的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