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朝臣逮着薄昭擅杀钟毓的事,要求刘恒给个交代。
等了许久,却发现刘恒根本没有要整治薄昭的打算,朝臣就只能暗地里散播了这么一则谣言:吕氏干政,靠的是吕禄掌兵;现在薄昭也掌了兵权,等新帝登基,薄氏早晚也会变成吕氏啊···
所谓三人成虎,就连身为皇帝的刘恒,都把这个说法听进去了!
谣言在长安愈演愈烈,暗处的朝臣却发现刘恒根本没有什么举措,心中大定,就一同弹劾薄昭,要求刘恒处死他。
而薄太后,却因为害怕被人认为自己是另一个吕后,只能选择对此视而不见,丝毫没有替弟弟求情的意思。
最终,认为母亲‘没有意见’后,刘恒彻底狠下了心,逼死了薄昭。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薄太后唯一在意的,就是名誉。
至于袁盎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就简单了。
当初提议处死的朝臣,就是他纠集起来的。
矛盾吗?
不矛盾。
袁盎纠集了朝臣,自己却自始至终没有露面!
甚至于在刘恒下了处死薄昭的命令后,袁盎出来‘死谏’了一波,替薄昭求情!
这样一来,朝臣认为他为了‘扫灭外戚而不惜身’;皇帝刘恒认为他‘善待同僚’;薄太后又承了袁盎一个人情。
三头吃好!
几乎朝堂上发生的任何一件大事,袁盎都是这么处理的!
比如,北平文候张仓因为黄龙改元事件,而得罪了刘恒时,袁盎劝刘恒:张仓不能再做丞相了,但陛下不能亲自罢免,得让他主动离去。
等到刘恒听取他的意见,果然把张仓逼回家种田之后,袁盎又跑到城门送张仓,说什么:陛下这样真是不顾臣子体面啊···
这样一来,刘恒觉得他聪明能干,帮自己解决了心腹大患;朝臣觉得他雪中送炭,是个靠谱的人;张仓则是看了看空无一人的城门外,再看前来送他的袁盎,顿感袁盎‘真是个正人君子’!
靠着这么一手反反复复的操作,袁盎得以成长为朝堂常青树,几乎没人会对他有不好的感官。
直到后来,晁错的出现。
彼时,先帝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汉室又来到了新一轮的权力赌博环节——抱太子大腿,做从龙之臣!
作为一个雁过拔毛,就连张仓罢官的事儿,都要拿来捞取好处的‘聪明人’,袁盎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几乎用付出什么,就可以有巨大回报的投资项目了。
但是,当袁盎抢在所有人前面,第一个来到太子宫,见到当时的储君刘启时,袁盎傻了!
没等袁盎开口,刘启便一脸鄙夷的问道:先生前来投献,父皇可知晓?
什么情况!!!
印象中,原本应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既不知喜,亦不知忧的太子刘启,居然一眼看透了自己的来意!
刘家的小王爷们,不都应该是那种,拿‘国将不国’之类的话危言耸听一番,再给出一个‘非常不错’的对策,就可以收拾了的小孩子吗?
这太子,怎么眼光如此老辣?
没等袁盎想明白,刘启后面一席话,更是让袁盎如坠深渊:对于袁盎两面逢春的光荣事迹,太子殿下表示早已看透。
并且十分鄙视!
就这样,袁盎不止没能搭上太子一党的末班车,还在刘启心中留下了‘卑鄙小人’的不良印象。
沮丧的回到家,袁盎越想越不对劲:太子必不可能这么牛批!
派人去查,果然有问题:太子这老辣的政治眼光,都是晁错那个法家酷吏教出来的!
太子成了这番模样,等太子登基,大家还怎么忽悠他,过舒服日子?
我X你XX的晁错!
就这样,朝堂文人士大夫的‘领头人’袁盎,和法家朝堂上的独苗晁错——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就此结下深仇大恨!
那晁错被袁盎无缘无故的针对,能福气?
开玩笑!
诸子百家中,最记仇的或许是纵横家;但在记仇之后,有能量报仇雪恨的,可就是法家士子!
二人你说我一句‘酷吏蛊君’,我说你一句‘腐儒祸国’,嘴炮不修,恩怨连绵数十载,却谁也奈何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