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冬天,如果不容易晒干,就只有用风箱加热空气吹了,就像我们吹头发用的电吹风一样。
于是李丰就给他们做了解释:“我想,需要做的泥胚也不多,不过十多个,所以做出来之后,制作两个大风箱,再烧火炉,用热空气很快就可以吹干,不过是多花些人力罢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众人知道他需要得急,只得按照他的要求做,这个实践起来也非常简单。
这里安排完之后,王师傅就领着众人,往城外去:“诸位官人,彭士曹先前安排过,小人已经想好了采泥之处。”
众人跟着他来到城外二里一个地方。李丰放眼一看,只见不远处水雾浓浓,这是一座烧陶的窑子无疑,那是上面的冷却水。
此处烧瓦的人不多,好多人住的都是窑洞,和内地截然不同。
王师傅指着一个大坑说道:“此处的黏土土适合制作陶罐。”
这里要介绍一下,烧陶、瓦当的工艺。烧陶器并非什么土都可以,必须使用黏土,含沙量越少越好,土质越细越好,越来越好。
找到上等的黏土之后,往里面添加一定的水,然后用人或者牛、马、骡子等等牲口使劲的踩踏,让其变得更加柔软细腻,排出里面的空气。
说得简单些,就像我们揉面团一样,越揉得久越好,其实主要是排除里面的空气,让面粉更加紧密接触,没有什么很高深的原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踩踏,然后把黏土挖起来,还要经过不断的捶打,让其变得越密实越好,这是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水分,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
泥土揉好之后,就是做胚了。
这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很考验工匠的技术。具体制作工序是:用套上细绳子的“木弓”,根据所需要的尺寸,均匀的把黏土切下一长块来,套着一个木模之上,然后用抹子抹平外表,这样就行了。
对于比较大型的东西,木模子不能随便取,必须等泥胚干了之后,才可小心翼翼的取下来。
不过对于烧瓦而言,立刻就可以泥胚(瓦的泥胚是圆筒行,上小下大,方便泥胚做好之后,立刻从木模子上取下来)。
当然,这种情况之下,泥胚会有一些小变形,不过,由于瓦本身需要敲打成四块圆弧形的瓦,所以并不影响什么,敲打是在晒干后进行,然后再放进瓦窑烧。
李丰小的时候在农村见过详细的做泥瓦的过程,这东西上世纪80年代还有人烧制,到90年代就非常少了,现在根本见不到。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过的人,很多人不知道其工艺。
泥胚做好,晒干之后就可以烧制。如果要求不是特别高,普通的陶罐与泥瓦烧制特别简单:将干的泥胚放入窑子以后,上面用泥土简单覆盖,直接用普通的木柴烧就可以。
一般上四五个小时就足够了,当然,如果是要烧制高档陶器,或者是高档瓷器,工艺就会非常复杂,本书会涉及到烧制瓷器,以后会介绍。
估计烧烤之后,在窑子上面用黏土封严实,然后上面做一个冷却的水池给窑子缓慢降温,个把星期之后,陶器就烧好了!
这就是古代大规模烧瓦与陶器的基本工艺。虽然有的地方略有不同,不过大致都差不多。
当然,要想烧出高质量的陶器,火候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高超的技术了,一般人掌握不了。
就好比烧瓦,很可能就会烧成红色的瓦,这就是温度不够,或者说窑里的温度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