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掀宋 > 给大伙儿赔个不是

给大伙儿赔个不是(1 / 2)

 推荐阅读: 狐妖之幻想万界 最强蛮帝归来 农女神医有点田 忽悠世界的救世主 小白,你家二宝又迷路啦 无敌高手在花都 不负荣光,不负你 异界重生不死不灭 我在非洲当牛魔 穿越之我成了魔帝宠妃
最新网址:hbcjlp.com

第254章 给大伙儿赔个不是

今天突然停电了,写了一半发现电脑快没电了。但是字数不够拿全勤发不出来。

因为这个是作者新号,也没有足够的请假条,所以只能用其他粘贴复制的内容来凑全勤了。

生活不易,请大家多多担待。

下一章改好后会给大家发通知,望诸位书友海涵。

但是因为这是小说,也不好随意乱黏贴复制。所以就找了一篇大宋奸臣的说明文章,也让诸位了解一下唐朝独有特色凌烟阁,而大宋却有着《奸臣传。》

两篇加起来内容是七千字啊,我调试过了,订阅只需要四千自我,大概明天下午前就能改回来了。

给各位造成的不便还请谅解。

——————————

篇一:

一代能臣忠臣清官,蒙冤900年,《宋史?奸臣传》到底有多虚假?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宋朝最好出“奸臣”,官修正史《宋史·奸臣传》共有21人,蔡京、郭药师、秦桧、贾似道、韩侂胄、章惇等人全部上榜,但是这些奸臣中有的是“真奸臣”,有的却是“被奸臣”!

图片

在这些“奸臣”中其他人不论,就说一说这个章惇,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我国历史上最该平反的“奸臣”。

“奸臣”章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这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公元1057年即嘉佑二年章惇科举高中,列为进士,结果这一榜的状元叫章衡,是章惇的侄子。章惇觉得科举名次在侄子后面是一种耻辱,所以弃榜回家潜心读书,直到两年后再考,又中进士,这一次才心满意足。

第二,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章惇和苏轼是同榜进士,处得来,关系铁,多次结伴出游。有一次两人踏青游山喝多了酒,听说附近有老虎出没便去找老虎。没想到还真凑巧遇上了,当时离老虎十几米,两人的马受惊不敢上前。苏轼说马都怕了我们还来干嘛,于是掉头离去。可是章惇却独自催马上前,用铜沙锣在石上敲响,把老虎吓跑。

第三,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保守派苏轼遭贬谪,而变法派章惇出将入相,高居参知政事,平步青云。这一时期,因为“乌台诗案”的影响苏轼地位一降千里,人人都不敢在与他来往,唯独章惇不畏闲言冷语,不仅给苏轼写信抚慰,还经常帮助苏轼,给予银钱资助,甚至为了苏轼这个朋友敢当朝直怼宰相王珪,骂他没有主见,听信舒亶谗言,十分刚直。

第四,这是一个刚正不阿、心有操守的人

宋神宗病逝,宋哲宗继位,掌握实权的太皇太后废除变法,起用保守派,变法派的一些人为了自保更改政见重新战队,而章惇不改初衷,仍在朝堂上与保守派据理力争,指责宰相司马光任用亲信,官德不显,就免役法当不当废的问题与司马光展开辩论,为此被贬。

图片

第五,这是一个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人

宋哲宗元佑时期变法派失势遭到清洗,苏轼被起用为九卿,位高权重,而章惇被贬谪汝州,家中87岁的老夫无人照看最终去世。这一时期,苏轼的弟弟苏辙上《乞罢章惇知枢密院状》攻击章惇,而苏轼没有援手,只是写信劝章惇就此归隐。没想到的是风水轮流转,宋哲宗元符时期章惇起复任相,达到个人仕途的最高峰,而苏轼被谪岭南。这一时期,章惇能救苏轼,但他没有,因为就在几年前苏轼兄弟同样指摘自己,见死不救。

第六,这是一个政治才干十分突出的人

宋神宗熙宁五年,章惇被任命为荆湖北路察访使经制梅山蛮夷,章惇制定了“刚柔并济”的政策,使得当地蛮夷相继归服。后来,章惇被贬湖州时,荆南叛乱,有伤在身的章惇力挽狂澜轻易镇压了叛乱。此后,尽职尽责的章惇成为北宋的“计相”,在三司使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设会计司,将人口、税赋等账本做得清清楚楚。

第七,这是一个“不知好歹”净说大实话的人

宋哲宗去世,向太后事先选定了端王赵佶为皇位继承人,却又假意征求百官的意见。这时身为宰执的章惇直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甚至在其他大臣揣摩上意只知附和的时候,章惇仍不管不顾,一再力争。要知道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官场愣头青,而是一个执掌朝政多年、政治经验老辣的66岁老臣,只是他知道轻佻的赵佶不合适当皇帝,为国为民都要力争,可惜没能成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致使北宋沦亡。

我们从章惇一生的行迹来看,不难看出他不仅不是小人,而且还是一个无私无畏、坚持立场、忠于职守的能臣。

宋朝最冤的奸臣,因支持王安石变法,帮宋皇室背了900多年的黑锅

为什么官修正史《宋史》中会存在《奸臣传》?

尽管官修正史把章惇诋毁成一个奸臣,但在历史事件的叙事中只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就会发现他无愧为一个能臣、忠臣、清官。

比如保守派上台司马光等人提议向西夏割地求和时,章惇愤怒得要手撕司马光,此后起复更是强势的断绝给西夏的岁赐,发起收复失地运动,试问他是奸臣,有这么不卖国的奸臣吗?

比如在计相任上,章惇从不以官爵授私亲,四个儿子全都在官场底层摸爬滚打,难道奸臣不是最喜欢滥用职权、安插亲信吗?

再比如章惇死后家徒四壁,没有钱下葬,所以连尸体的手指都被老鼠啃掉一个,试问如果他是贪污受贿的奸臣会这么穷吗?

作为《宋史·奸臣传》上留名的奸臣,章惇不谄媚、不徇私、不卖国、不贪污、不求权、不结党,那他到底图的什么?难道一个奸臣图的是竟是一切忠臣、正臣、能臣该干的事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章惇是奸臣的指控根本就不成立。而他之所以被列入《奸臣传》只是因为他跟蔡确、吕惠卿这些人一样,都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继承者。

那为什么王安石变法会被打成“黑”?

因为靖康之耻后,赵宋皇室需要一块遮羞布!南宋高宗赵构为了替父兄开脱罪责,为了维护赵宋皇室的脸面,为了给汉人臣民一个交代,将北宋沦亡的黑锅踢给了蔡京,又从蔡京上推到王安石变法,于是一群变法图强的“误国奸臣”新鲜出炉,替赵宋皇室承担了千年骂名。

这样一来,皇帝就没有错,错的是底下的奸臣,所谓的“奸臣”事实上只是赵宋皇室昏君的替罪羊。

——————————

吕惠卿:我是如何将自己送进《奸臣传》的?

1

整个中国史,翻过来覆过去,好像每朝每代都有“法”可“变”。

春秋战国几百年,熙熙攘攘,吵吵闹闹,无非还是管仲、吴起、乐毅、商鞅几个人在那扎台子,台子扎好了,才轮到儒道法墨那些文人们上台唱几句。唱好了,皆大欢喜;唱不好,大兵们撸袖子、抡刀子砍人。

那时候的人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是他们懂“经济基础决定枪杆子数量”!所以,谁家的台子扎得越稳、扎得越硬,谁家的枪杆子就越多、砍人就越狠,最后地盘子就越大……

历史的大车轰隆隆开到了大宋朝,这回轮到了王安石扎台子。

早些年的时候,王安石比较狂,满朝文武没几个能看上的,说话也就放得开,比如那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副DS得志、睥睨群雄的样子。

这就让有些人不舒服,明里暗里没少造王安石的谣,说他脸黑是因为不洗脸,说他龌蹉不洗澡,凡此种种。文人相轻嘛,读书人就这点不好,不能看人比自己手艺好。为这,王安石确实也老实了好一阵儿。

后来,王安石好不容易混到了皇帝身边,说话好像有那么点分量了,就又开始飘飘然了,有空就写大作文给皇帝上课。有一年,写了一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煌煌万言,总结为两个字——“变法”。

仁宗皇帝在庙堂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对帝国情况的了解难道还比不上个小年轻?

想当年,仁宗年轻的时候也没少折腾。后来,还用范仲淹、富弼等人搞了几年的“庆历新政”。只是没想到,这“庆历新政”命这么短,被几张废纸给葬送了。

过了这么久,仁宗皇帝渐渐也弄明白了,“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不是“政”不行,是那几个人不行。范仲淹、富弼、韩琦这几个人有文化没手段,有思想没套路,怎么可能斗得过那些保守派的官场老油条?王安石也是科举上来的,写写文章抒发下感情还行,真要说手段和套路,能比前面几位强哪去?

所以,看到王安石要求变法的奏折,仁宗皇帝连想都没想,就把奏折留中了。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是要给王安石说,年轻人还得再沉淀沉淀,步子不能跨太大,小心劈叉!

宋仁宗崩后,王安石又在英宗朝跌了几个跟头,才逐渐弄清了状况:“变法”这事儿还真不是中书发文下边执行那么简单,关键时刻还是得靠“手腕子”!

所以,那天,第一次见到年轻的新帝神宗赵顼,赵顼问他治国要靠什么的时候,王安石不假思索地回答“治国靠的是手段和套路”!

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后来,赵顼又问,如果让你主持变法,你认为最先应该从哪地方开始变啊?

王安石冷冷一笑,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要换思路,立规矩了,套路不套路他们先不说,首先不能让下边人把咱给套路了。

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赵顼听完,双手一拍大腿,艹,真TM对!

于是,变法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2

变法刚开始那会儿,王安石自己心里也没底。

用《宋史》里评价王安石的话说“知经术,不晓世务”,意思是手段套路都有,但是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能力不够,耍出来不好看!

要想变法,靠自己这点手艺肯定不行。于是,王安石就想着找几个套路界的高手跟自己配合一下。掂量来,掂量去,王安石想到了五个人:

第一个,枢密院一把手枢密使陈升之。陈升之是景佑年的进士,资格老,官职高,拉他入伙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效果上都可对保守派以震慑。最主要的,陈升之支持自己变法。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变法的顶层设计,王安石和陈升之两人共管。

第二个,泉州人吕惠卿。王安石之所以选择吕惠卿,主要是因为他的想法和思路跟自己比较接近,“意多合,遂定交”。

第三个,曾布。“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弟弟。此人十三失怙,跟着兄长曾巩长大、学习,后来居然和曾巩同科中第,其才能可见一斑。

第四个,章惇。史载,章惇“性豪俊,博学善文”。那年高考,章惇的侄子章横与他同科中出,且是殿试状元。章惇屈居侄下,以之为耻,“委敕而出”,拒不服从分配回家了!后年再考,章惇果然又中甲科。对于章惇的才能,王安石很是欣赏,很快升其为三司使。

第五个,苏辙。苏轼的弟弟。苏辙文采不如其兄苏轼,但是做官的能力却比兄长强多了,再加上“三苏”名声在外,王安石也引之入瓮。

这五个人里面,陈升之资历最老,官职最高,不甘久居人下,所以经常与王安石争权。后来,王安石找了个机会才把陈升之赶走,用好友韩绛替代了他的使相位置。

吕惠卿、曾布、章惇和苏辙是嘉佑二年的同科进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文学大咖欧阳修,所以,照旧制这四人其实还是同学。

陈升之本就是重臣,跟王安石貌合神离。王安石能依赖的其实只有这四人了。

在这四人里面,王安石最喜欢的还是吕惠卿,因为他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王安石在给神宗引荐吕惠卿的时候,曾评价他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意思是,吕惠卿的才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代先王那些套路手段他都门清,不用他,用谁?可见王安石对吕惠卿的评价之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