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西有秦国如日升
李颖聪迈过塔楼的门槛,一道金光突然从门内飞出,没有半点反应时间,就钻入进泥宫丸。
无数个蝌蚪般的金色字迹,像是墨水洇染开来,化作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四九玄功。
“是谁?”
李颖聪猛地转身,推开了藏室的楼门,空荡荡的经阁内,再无半个人影,那老者所坐的地方,只剩下一方砚台。
砚台的墨迹还没有干,半卷敞开的竹简上,用刻刀书写了半句残篇,刚好是‘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老子所创的《道德经》!”李颖聪一时恍悟,大吃一惊。
早些年,老君在兜率宫论道,察觉了凡间将要大变,提前乘青牛下凡,周游千山万水,品见世上炎凉。
等游历过数十载后,来到了秦国边境,化作一位老者,担任了藏室史守的官职,在此欲将一生修行精要,总结编撰成书。
恰逢,李颖聪今日前来,见过巫族遗书,心中有感,说出了后世道德经的两句残言。
老子听后仿佛醍醐灌顶,顿时有感而发,才写下了这句‘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乘青牛而去。
李颖聪所听见的几声哞声,就是那青牛发出的声响。
“这六个大字,字字珠玑,微言大义,真乃无上良策也。”
李颖聪见过桌上的竹简,忍不住生出喜色,这可是圣人总结毕生精要,所书写的大道之言,价值无法估量。
刚将这竹简拿起,顿觉甚是沉重,怕是高达数万斤,真不愧是大道之言。
将竹简贴身放好,他才走出门外,见天边紫霞漫天,瑞气迢迢,隐约能在千里之外,见到一老者骑着青牛,朝着东方而去。
“弟子李颖聪,见过太清道人!”
李颖聪得此奇遇,当以半师之礼待之,不敢丝毫怠慢,恭恭敬敬作揖行礼。
“人道之祖,莫要多礼,你师与吾乃是多年旧交,今逢你我在此见过,也是机缘如此,特赐《四九玄功》一卷,愿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缥缈而深远的声音,从高空钻进了耳畔,难以察觉方位,李颖聪在原地驻足,作揖道,
“多谢师叔!”
不得不说,他这份顺杆爬的本领,运用的是越发醇熟了,还未见过太清道人一面,就先定下了名分。
这个名分都已定下,等往后再有三长两短时,总不好袖手旁观吧!
……
秦邑,食地。
此地是赢氏一族的封地,按照周朝的井田制,将田地分为九块,因形状类似水井,故有这般名称。
平时,这些田地都分配给奴隶耕种,所产出的粮食,都归封地主所有,奴隶只能获得难以温饱的食物。
淄城前些时日被焚,城内粮草、辎重皆都毁之一炬,再加上戎狄步步紧逼,大军压境,后方的粮草越发吃紧起来。
秦襄公将那些仙种,当做救命稻草,刚研读过玉简内容,就急不可耐的前来食地,想要一探究竟。
农者,国之大事也!
从社稷一词就能看出,社乃土地,稷乃谷物,这二者才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基础。
秦襄公深知此理,为了号召农事,不惜亲自耕种犁地,耕了七八垄地,又将种子种下,就当第一瓢水浇下,奇迹的事情发生了。
黄色的土壤内,嫩绿的芽孢顶开了土壤,转眼就长成几寸高,迅速抽出新芽和枝条,舒展开嫩绿的茎叶。
等一日过后,再去见那片土地时,昨日还刚扎根的幼苗,就长成了一片高粱地,大片的叶子下,抽出了沉甸甸的穗子。
秦襄公见到这幅神迹,激动的心情难以比拟,连驿所都不回去,干脆在地旁扎了个草棚,日日夜夜望着这一片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