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吴三桂两万大军正在以吴三桂为中心集结,尾部的队伍自然往磨盘山出口处移动,反而距离了第二伏击位置越来越远。而卓布泰的军队却是向中间汇集,随着吴三桂军队移动留出的空间地带,很快跟了上来。
李定国见了心中大喜,忙朝李嗣兴下了命令。
“赶快命令高文贵,出击将卓布泰的军队拦腰截断!”
李嗣兴虽然不甚明白,但对父亲的命令丝毫不会质疑,立刻下令去了。
李定国望着磨盘山入口方向,自言自语道:
“如果马宝说的没错,此时卓布泰应该就在多尼军营。他的大军遭遇袭击,必然匆忙赶回,如此一来,马宝将军兴许真有这机会建立不世之功,只是此去当真如昔日荆轲一般有去难回了。”
….
在距离李定国中军大营的十多里处,满清大军的中军营帐内,主帅多尼正与另外一位统帅卓布泰商议军机大事,满清的大军接下来该怎么走?
是先集中兵力击破磨盘山的第一道伏兵?
还是该先集中兵力击破第二道伏兵,然后包抄第一道伏兵甚至明军的李定国中军。
两条路都是有利有弊,
第一条路胜在安全可靠,只要击破磨盘山口第一道伏兵,大军便可以安然撤回,没有重大伤亡的风险;当然缺点也很明显,一旦主力围攻第一道伏兵,那么追击明朝皇帝的任务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条路胜在收益大,只要击破磨盘山口第二道伏兵,就有机会包抄重创李定国的大军,明朝的军队再也无力反抗,即使没有追打明朝皇帝,西南也算是彻底平定了,大清一统江山的天命也算是完成了。但第二条路的风险很大,一旦第二道伏兵无法攻破,不仅会损兵折将,士气受损,而且可能会被困在磨盘山中无法脱身。
信郡王多尼自幼都是生活在蜜罐里面,如何愿意去承受‘失败,被困磨盘山’的风险,一想到第二条路可能的风险,便毫不犹豫的反对第二条路,坚持第一个选择。
但这次,平日里都顺着他的卓布泰却表达了反对意见。
卓布泰的理由非常简单,多尼的担心是多余的。
李定国的第一道伏兵不足为虑,因为对方伏兵太少。如今之所以对方占据优势,不过是占了地利和士气的短暂优势罢了。
他领兵多年,心中有足够的信心,只要多费些兵,费些时间,总能将第一道伏兵击溃。
假如多尼的担心真得成了现实,那么第二道伏兵反而是李定国伏兵的软肋所在,那么攻击第二道伏兵反而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