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刘志之所以进行官制改革,主要还是因为彼时的大汉朝廷制度混乱,政令不通。
是一个从奴隶社会过渡而来,不完全的封建社会。
所以当初他改革的方向,也是朝着后世唐宋明等盛世制度靠拢,里面捎带了一些现代理念。
可以说是个以封建制度为主体的大杂烩。
但封建君主制度有个最大的漏洞,一个国家的好坏,完全系于皇帝一身。
遇到励精图治的明君,便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可一旦遇到个残暴不仁的昏君,便将生灵涂炭,国破家亡。
制度定得再完美,又有什么用,只要皇帝金口一开,说推翻就能推翻。
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就一定会是个好皇帝。
哪怕自己费尽心机,教育好了儿子,可孙子辈呢?
其中只要出一次差错,或者一次意外,就会前功尽弃。
在他穿越之初,绝对不是个会为国为民考虑的好皇帝,他当时的想法也很单纯。
就是要摆脱傀儡的身份,摆脱笼罩在头上的死亡阴影,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之中。
好不容易扳倒了面前的几座大山,亲政之后却发现国家积贫积弱,岌岌可危。
再加上他知道历史走向,东汉王朝已经穷途末路,很快就会彻底结束。
如果连国家都不存在了,那他这个皇帝又会是个什么下场,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他一直非常有危机感,十分迫切地想要改变国家现状。
以他当时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底蕴,眼界绝对算不上有多开阔,何况当时来自朝廷内部的阻力太大,只能一点点地去改变。
最开始,他几乎就是直接剽窃后世的做法,完全照本宣科,非常生硬的照搬过来。
例如科举制度,例如吏治改革等,但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这些制度与东汉之间,水土不服。
从此后,他便走上了抄作业,然后进行本土化的道路,如后来的土地改革,官制改革等等,都是典型。
这二十年来,他不断地去完善这种制度,使得国家的运转越来越顺畅。
国家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他生病之前,他甚至有些志得意满,觉得自己虽然比不上唐宗宋祖,但也超过文景之帝了。
可自从病危之后,他痛定思痛,忽然就觉得,大汉的繁荣就仿佛浮沙聚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轰然倒塌。
眼前的一切成就,都是如此的脆弱,只要一场意外,庞大的国家就可能变得四分五裂。
二十三年来的皇帝生涯,让他的眼界和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无限提高。
现在的他看问题,不再是那个初登基之时的普通人了。
对于这个国家的走向,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明明带着后世的新思想新观念,为何就会成了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呢?
封建制度的优点与弊端,早已一目了然。
他一个穿越者,最大的优势不就是拥有超越时代的大量资讯吗,为什么一定要局限于哪一种特定的制度呢。
被他改造了这么多年,大汉人的思维方式早就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今虽然还是以孔孟之道为主,却已经参杂糅合了许多思想,成了一个大杂烩。
尤其是那些还在学校里的少年人,思想观念比上一代激进了很多,特别是格致学的兴起,让很多年轻人开始追捧无神论。
说起无神论这个东西,并不是他来了之后才有的,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便已经萌芽。
荀子,韩非等等都是无神论思想的先驱,到了秦汉时期,无神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几个主要的代表人物,为司马迁、扬雄、桓谭、张衡等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特别是东汉的王充,在继承和发扬了前人反神学斗争的思想之后,总结出元气本原论和万物自然生成论,这两个基础理论。
肯定了天道无为,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谶纬神学目的论,展开了全面批判。
从而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理论体系。
王充的思想在其着作《论衡》中得到充分表述。
王充以天道自然无为否定天道有为,论证了天为物质实体,否定天居有自己的意志。
又以万物自生的自然论,否定“天故生人与物”的目的论。
在此基础上批判符命、天人感应与谴告说,用自然命定论批判神学天命论与报应论。
他的思想在当时来说十分大胆,也非常叛逆,但不得不承认,也影响了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文人。
毕竟此时离诸子百家的时代还不算太远,许多思想流派都在世间流行。
这种思想,和主流的天人感应学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对封建君主制度,君权神授的理论,发起了冲击。
所以在后来遭到了统治阶级的严厉打击,甚至是赶尽杀绝。
刘志登基以后,表面上还是尊崇了董仲舒那一套,只因为当时的情况下,君权旁落,世家阶层大有凌驾之势。
因此他必须尽快确立起皇帝的绝对权威,而最快的捷径,就是利用神学。
那时他将天师道立为国教,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随着天师道的迅速传播,他也将之利用到了极致。
但现在,他准备亲手推翻这一切。
随着格致学的普及,也引发了文人们对于天道本源的思索。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神鬼之说产生了疑问。
可刘志觉得,就像后世网络之上所调侃的一样,神学的尽头是科学,而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所以,神学与科学,原本就可以在某种层面上融洽相处,关键是要调整目前神学的教义,使两种思想观念不再严重冲突。
如果新的观念能够兴起,对以后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也大有裨益。
但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针对社会制度来说的,既然感觉到封建制度不可靠,就没必要死守着。
可要如何改革,才能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保存自己宗族的利益,使之长治久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