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羡明白他的意思,事到如今,对与不对,对他而言,已然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裴行俭,字:守约!
正是因此,房玄龄才敢放心让裴行俭明目张胆与他作伴,李君羡也是看重了裴行俭这一点,而且他更需要像裴行俭一般能慧知自己心思,并肩作战的队友,而不像他与程知节那般,除了相互利用,再无其他。
人各有志,李君羡不想强求,或许那夜从和平坊华严寺归来,在院中所作的决定,就已经注定了今日情形,日后估计也就只能与月为伴了,呵呵……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两日后,朝廷禄米开始向四品以下文武官吏发放。京官禄米比外官多了10%,身为从四品的李君羡每年有360石,但职田收入却少了外官10%,算是一种平衡。
而职田官员不可能全部自己耕种,一般都是先分一部分给宗族,而后再将剩余田亩转让出去,做个收租地主。唐初时为了鼓励生产,收租不能超过每年每亩6斗粟,贞观八载以前更少。
李君羡身为四品京官,职田有700亩,其中两百亩在洺州老家两位兄长手中,以500亩,每年每亩6斗粟收租来算,有3000斗,也就是300石粟米。
唐初的粟米价格不稳定,但官方有比价,粟2石=米1.2石,职田收入也就是250石米,加上360石禄米,共是610石米。
现代学者研究,唐朝1石约等于现代85斤,610石就是斤。先不说搬运五万多斤大米累不累,粗算现代米价1斤2元,五万多斤就是年薪十万元加,这还不算李君羡每月的4.2贯的俸禄。
开元天宝详细记载是斗米20钱,而贞观至永徽时期,米价比开元天宝年间要低出数倍,只有斗米3-4钱,应该是土地、经济还处于发展期。
姑且按斗米4钱算,1石=10斗,1000文钱=1贯,4200钱4=1050斗,也是105石*85斤=8925,1斤2元,每月近1.8万收入。
最后一项收入,是京官独有的,朝廷给京官配有役力,四品官有三十二人,这些役力大多都是文武官员子弟在未得到荫泽举荐之前,前去各京官府中服役。大都是娇生惯养,怎肯去风吹日晒?
如果不去,官方定价,每月要以200钱充数,32人就是每月6400钱,一年钱,换算成米等于斗,也就是1920石*85=斤米,约等于32万,每月又增加25K收入。
四项收入粗算起来,每月50K收入,妥妥滴精英人才,地主阶级啊!
成批成批的粮食倾倒入仓,萦娘不禁喜上眉梢,去寻李君羡报喜时,却见他一副忧愁模样。
能不忧愁吗?年纪轻轻,就被封建社会的糖衣炮弹砸地不省人事,胸前的红领巾都不鲜艳了,实在有愧革命先辈啊,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