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三种意思之中,他更为欣赏的是第二种,再大的官职又如何,无花无酒,到头来还不是只懂得锄地作田,只解决温饱问题,比起那些闲云野鹤可好不了多少……当然了,这也只是金老爷子自我感慨而已,金家依着他的身份地位,已挣下了偌大的家业,无花无酒的情况不会出现,更别说让他锄地作田,解决温饱,所以从这一方面看,这诗与金老爷的此时此刻的心境全然相反,但金老爷子喜欢这诗中的自我勉励,自我安慰的劲儿,外加这诗与自己这桃花院也十分贴切,便让儿孙请了苏州妙笔丹青,将桃花庵画成了画卷,然后填上了这首诗,装成了匾额,挂在了书房,还别说,效果还不错,刚致仕的那会儿,朝廷没少有人来看望,但凡进了书房,目光无不落在这幅画卷上,人来人往没少赞扬,诗词画卷的不俗,更多的则是对他能自勉自况深感佩服,一来二去少不了被人传扬。±,
与他这个年纪,按说与功名利禄早已看淡,但金家毕竟不是他一个人的金家,还有一大家子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帮衬,他在朝的时候,自不需多虑,可如今不是退下了么,既没权,那就不能丢了名,恰好这首诗能给他这个效果,其喜爱之情,不言而喻了。
每日金老爷子总会让人在书房里焚一炉檀香,准备些文房四宝,再煮上一壶上等的洞庭湖碧螺春,待檀香袅袅升起,茶汤沸腾的时候,金老爷子便会穿上一身藏青色的道袍,坐在堂中的竹椅上,铺开文房四宝,开始抄录这首足以倒背如流的《桃花庵歌》,每日抄录三遍,从不间断,家人多有不解,金老爷也不解释,用它自己的话儿说,这是体悟,没到那种境界是感触不到的,家人看老爷子执意如此,也不敢多说,直道老爷子致仕回家,没了权利在手的失落罢了。
除了每日抄录《桃花庵歌》外,金老爷子最大的乐趣,便是在书房诵读诗书,或在荷花池边赏花养鱼,再者就是含饴弄孙,日子过得逍遥快活,颇有几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感觉,这让老爷子十分高兴,常说自己若早知做一个富贵闲翁这么舒坦,该早些致仕才好。
却不想家人却不以为然,大儿子说,若是早会,只怕就没有今日的光景。
小儿子则说,今日因,明日果,没有老爹你在朝廷的打拼,哪有苏州第一家,总之一句话,老爷你不是回家晚了,而是你老就不该回家。
其余子孙虽没说什么,但或多或少有些抱怨,这些抱怨从何而来,金老爷子是个明白人,哪能看不明白,他不在家的时候,金家不光光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富贵之家,还是一个拥有二品官身的官宦之家,一个家若集聚了财、势、地位,再横行霸道点也没人敢说什么,可若天下三占其二,虽也算是大户人家,可在气势上终究是弱了一等,这也是为何儿孙不满的原因了,当然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金家这些年仗着自己在朝中做官,子女不法、家仆骄横、横行乡里的事情可没少做,尤其是兼并百姓之田,更是肆无忌惮。
虽说这事儿并不能怪家人,苏州赋税之重,天下第一,不要是平头百姓吃不消,就是好一点的大户也略感吃力,所以一些大户,富户、与金家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便将田土托付到官绅名下便可以逃税,有了官家这个保护伞,拥有土地之人,只需以佃户名义缴纳地租若干而已,总比赋税轻,更别说攀上金家后,不用服徭役、不用交赋税、不用应付官差了,起先家人倒也没那么大的胆子,金家虽说是诗书礼仪之家,但在金老爷子之前,不过小门小户而已,直到金老爷子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题名,从七品的县令,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路做到了同知、知府、侍郎、尚书,正二品的官儿,金家才开始发家致富,这些年来送土地、送店铺,送房舍的络绎不绝,金家本不过是殷实的小户人家,靠着祖上勤恳,倒也留下了几十亩上好良田和一桩一进一出的房舍,两家绸缎铺子,家业虽不算丰厚,但绝对算得上殷实,可自从他做官,披上了官家这张二品的官服,他家的田产、房舍、店铺宛如决堤的太湖一般,汹涌而来,各种产业,各种田产,礼品都涌入了金家,短短几年的功夫,金家就有了十几万亩的田产,除了苏松一带的两幢三进三出的房舍外,就是苏北一带,不算这座田然风光的桃花庵外,就他知道的就还要三幢房舍,更别说其店铺上百间,嫣然已是苏州第一家了。按说金家已到了这地步,再多的田产,房舍、店铺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作用不大,弄不好还是祸根,身为官员他自是知道,有了金家带头,其他大户、富户少不了有样学样,大肆兼并苏州田产,如此以来,造成的后果,苏州每年少几万亩家产都是小菜一碟,十万亩也不是没可能,而整个苏州府一共才有将近六百万的土地,一个金家十几万,二十几万,苏州大户、富户、王侯公孙人数可不少,一旦都吞并,所占比例可不小,这样的后果就是朝廷损失相当一部分的税收和数十万壮丁的徭役,苏州知府能放过,朝廷能放过,虽说在大明百姓投献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可身份不同,做的规模就不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似金家这样大规模的接受投献,只会让金家的田产、房产的数字变大,最终是把金家放在火炉上去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