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学审核,都有很多孩子因为材料不合格,被筛选出来,不能入学。
“社保缴纳年限不够。”
“不是半年么?我这打印了一整年呢。”小威赶紧补充。
“那是去年的标准,今年需要一年半的缴纳证明。”
“什么?什么时候变得?怎么没有通知?”
“我现在不是告诉你了么?”
“那怎么办?”
“自己想办法。好了,下一个。”
小威离开窗口,赶紧给萧打电话,萧正在上班,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公司的财务出主意,有专门的代缴公司。可以补齐,就是费用高了点。
再高,能补,也成啊。
小威拿了社保缴纳证明,再次回到窗口,办事员道:“那也不行,今年政策变了,社保缴纳不仅需要有年限限制,还有地域限制。”
“什么地域限制?”
“就是社保必须是在通州区缴纳的,才算数。”
“为什么?别的区没有这个规定啊。”
“是啊,但是这是通州区今年的新规定。”
小威被这个消息打蒙了。
再次给萧打电话,怎么办?
萧的公司注册地在国外,萧的社保也并不在通州区。如今想要候补一年半的通州社保缴纳证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为什么别的区,没有这个规定,必须在本区缴纳社保呢?这在北京是很不现实的事,大多数人居住和工作,都不在同一个区。
况且,通州就是一个睡城,根本没有什么太像样的工作机会。
本来买了房子,就近入学,是板上钉钉的事,到是这一切的入学变化,都源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确定。
市政府东迁通州的传闻经久不息,传闻了十来年,却又相继遭到否认。后来,就成了通州官员和房地产商们,热衷于对外维持的话题,越来越像对发展需求的谣传,哪知道,谣传有一天真的变成了现实。
随着北京“大城市病”的愈演愈烈,人口的承载力也越来越差,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PM2.5又成为公众关切的焦点问题,这一切,都开始上升到中央决策的高度。
二零一四年二月,中央在考察北京时,谈及了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疏散城市中心人口,并再次强调这一问题时,还侧重上升为区域经济布局。
市政府将搬离中心市区,搬往通州,中心市区只保留中央职能。
城市的很多非核心功能,也将疏离出中心城区。而通州,作为未来迎接市政府落地的地方,同样需要疏解人口。
很多人诠释,卡掉一个孩子的入学,至少就卡掉两个人:一个孩子和至少一个监护人。
甚至可能,会更多。
当然,这是非官方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