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虚是唯一在位的辅相,也就是唯一的宰相,他的意见一定程度上,是和天子等同的。
特别是在这种国本问题的争议上,皇帝不发话之前,他若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基本上等同于朝廷所有人的意见,当然如果没有遭到一致反对。
这样一来,张太虚通过利用将相权交给皇帝的方式,收获了巨大的政治声望,百官听说了张太虚以辞官为挟,要天子遵守祖制,只会清一色地叫好,只有站在吴复中,章惇这等层次的人物才能从结果隐隐约约推测出张太虚的些许谋划。
谁能想到,大家不是都说好了,百官要在这件事上和皇帝作对到底,你这个辅相反而先一步当了二五仔?这不合理,也不符合张太虚的形象,更加没有办法指正。
就好比你好心帮别人清理卫生,却不小心把别人落在地上的银子给扫掉了,你总不能怪别人帮你扫地吧?最多事后埋怨一声“太耿直了”。
张太虚所做的事情基本上也是这样,先引导清流议论,将实际上决定权交给皇帝,这就是以退为进,反而让一向处在群臣对立面的皇帝,处于舆论的“弱势”!
人家皇帝都为了挽留你这宰相让步了,你还想将皇上怎么样嘛!
至于一定要姜桓本名来接旨,甚至刻意淡化了王崇德的影子,这也是皇帝对姜桓小小的报答。
谁没有一个柔软的时刻呢?
特别是险死还生了一遭的皇帝,对这方面就更柔软了。
加上和皇后冰释,皇帝大度的决定将姜桓纳入宗册,不日正名。
也就是说,姜桓从接旨的瞬间,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皇孙自居。
“多事......”渐渐想明白的姜桓哭笑不得地轻骂一声,皇帝这是对自己做补偿?
“呀,忘记问了,既然是太子伴读,那谁是太子呢?”姜桓暗骂自己傻了,不过想到日后是燕王登基,想来是燕王?
“不,不对。”姜桓忽然一惊,此时若是立燕王,似乎也不对!
燕王之前就有随驾之功,还是能战之臣,若是当了皇帝,不应该是叫自己这种爱读书的人去做伴读呀!
按理来说,如果皇帝青睐的是燕王,太子伴读就应该去找兵部那些大人才对。
难道是宁王?
姜桓狐疑,默默看了一眼自己的气运,虽然晦涩,可是却已经隐隐约约有一条线,远远的和一处相连。
这......还真是宁王。
姜桓神识扫了一眼,立马收回。
这事给整的......
闹了半天,连太子都变了,这可怎么办?